北京的风里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话。当亲人的最后一程选了海撒,很多人会问:“连个坟头都没有,怎么祭奠?”其实海撒的祭奠从来不是仪式,是把想念揉进生活的褶皱里,让每一次风过海面,都变成一次“我想你”的回应。

去年秋天我陪朋友去海撒,清晨的通州大运河码头飘着桂花香——那是她妈妈生前最爱的味道。提前一周她跟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确认了船期,工作人员没让带烧纸或纸扎,只提醒带一件“有生活温度的旧物”。她选了妈妈戴了四十年的银手镯,内侧刻着外公送的“平安”,登船时套在手腕上,说“这样妈妈就能跟着一起上船了”。

船行至渤海湾指定海域时,阳光把海面铺成碎金。工作人员递来竹制漏勺,里面混着骨灰和干金盏花瓣——朋友说妈妈生前爱种金盏花,阳台总开着黄色小花。她握着漏勺柄,让海风慢慢把骨灰和花瓣吹向海面,身边爸爸轻声说“慢点儿,你妈怕呛风”。没有哭声,只有海浪声和旁边阿姨的低语:“老周,你那副老花镜我带来了,就在这儿接着啊。”

北京骨灰海撒如何祭奠-1

海撒后的第一个清明,朋友带妈妈去了北戴河——爸爸海撒的地方。她们坐在沙滩上,把一杯热豆汁放在礁石上,妈妈摸着青苔说“你爸以前总说退休要去海边钓螃蟹”。风把豆汁香气吹向海里,远处小孩举着风筝跑过,妈妈突然笑:“你看那风筝,像不像你爸当年做的纸飞机?”

很多人有“没留坟头”的愧疚,但海撒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说:“海是最大的家,也是最自由的家。”不用年年烧纸,你可以在有月亮的晚上站阳台对东边海说话;可以吃饺子时多盛一碗;看到好看的云就拍张照发朋友圈,配文“爸,今天的云像不像你养的信鸽?”

北京骨灰海撒如何祭奠-2

去年冬天我在什刹海遇到位老人,抱着保温桶坐石凳上,里面是热卤煮。他夹起一块肺头放石凳:“老伴儿,老陈多给了块肺头,你尝尝。”风把卤煮香吹向湖面,老人望结冰的湖面笑:“你以前说什刹海冰车比北海好滑,开春我带你来看看。”小孩问“爷爷喂谁”,他摸小孩头:“喂我家老伴儿,她去海边玩了,偶尔回什刹海看看。”

北京的海撒从不是结束,是让亲人变成更自由的存在。他变成春天吹开桃花的风,夏天打湿衬衫的雨,秋天飘进楼道的桂香,冬天落在手心的雪——那是他在说“我一直都在”。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,终于变成了海浪声、桂花香、什刹海的冰面,变成了每一次想起时,心头那阵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