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阿姨最近总对着抽屉里的淡蓝色骨灰寄存证发呆。父亲的骨灰在八宝山殡仪馆存了20年,当初选"长期寄存"时她以为是"一辈子",直到上个月接到殡仪馆电话才知道——所谓"长期"其实是有期限的,到期需要办理续存或其他处理。她翻遍家里的老相册,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在北戴河海边说的话:"这大海比墓地宽,能装下所有心事。"可20年前海葬还不普及,她总觉得"等再想想",没想到一晃就到了要做决定的时候。
其实在北京,像张阿姨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。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收紧,早年选择骨灰寄存的家庭如今陆续面临"到期难题"。好消息是,这个问题早有明确解答:根据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及2023年出台的《关于优化殡葬服务的实施意见》,骨灰寄存到期后,亲属可自愿选择将骨灰转为海葬,这是民政部门大力推广的绿色殡葬方式,也是政策明确支持的处理路径。
具体怎么操作?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亲属需要准备三类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、原骨灰寄存证、办理人的身份证(需与寄存证上的联系人一致);可直接联系原寄存殡仪馆的业务窗口,或通过"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"官网预约——目前北京各区都设有海葬服务点,比如东城区殡葬管理所、朝阳区殡仪服务中心都能办理。工作人员会先核对骨灰状态(比如是否需要干燥处理),确认无误后,亲属可以选择"集体海葬"或"个性化海葬":集体海葬通常在春秋季举行,由民政部门统一组织,流程包括集体告别仪式、骨灰撒放;个性化海葬则可根据亲属时间灵活安排,但需要提前10个工作日预约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对海葬还有补贴政策。本市户籍居民选择海葬的,每例可领取4000元补贴,涵盖骨灰运输、海葬仪式、纪念证书等费用——这相当于覆盖了大部分成本。张阿姨算过账:续存骨灰一年要花几千块,而海葬不仅不用再续费,还能圆父亲的"大海梦"。她后来跟殡仪中心确认,父亲的骨灰状态没问题,已经预约了下季度的集体海葬,"那天要带父亲的旧外套去,他生前最爱的那件,撒骨灰时一起放进海里"。
其实殡葬的核心从来不是"形式",而是"尊重"。有人选择续存,是想保留"随时能看"的念想;有人选择海葬,是想让逝者回归自然——北京的政策给了家庭足够的选择权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"以前总觉得海葬是'远',现在才明白,父亲的心意从来都不远——他想要的不是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,是能吹到海风的地方。"

张阿姨的寄存证上多了一张"海葬预约单"。她把父亲的旧照片和预约单一起放进抽屉,偶尔会对着窗外的蓝天笑:"等春天到了,就带他去海边。"而这样的故事,正在北京的各个角落里发生——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用海葬续写对逝者的思念,不是"放弃",而是以更温柔的方式,让爱与自然共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