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刹海的风裹着荷香吹过胡同口的老槐树,颐和园的昆明湖倒映着万寿山的轮廓——这些北京人刻在骨子里的风景,最后都成了很多家庭对亲人的告别坐标。越来越多北京家庭选择以海撒的方式让亲人归于自然,而想要完成这一仪式,最方便的入口就是北京市海撒办官网。

作为北京市骨灰海葬事务管理办公室的官方线上平台,官网把海撒服务的核心环节都搬到了网上,最受关注的就是“海葬登记”功能。打开官网首页,显眼的“海葬登记”入口直接指向在线表单,家属只需按照提示填写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死亡证明编号,以及家属的联系方式、选择的海撒批次(每年春秋两季各有多个批次),再上传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的电子版,点击提交就完成了初步申请。不用跑线下登记处,不用排队等号,甚至不用出家门,1-3个工作日内就会有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确认信息,流程清晰得像给家里老人订一份社区午餐。

除了登记,官网的“政策解答”和“服务指南”板块更像一本“海撒百科全书”。有人问“海撒要花多少钱?”答案是北京户籍逝者全免费,连陪撒亲属的交通、船只费用都不用出;有人问“能不能带孩子一起去?”指南里写着“限2-3名直系亲属陪同,12岁以下儿童需由成人全程看护”;还有人担心“流程会不会很冷冰冰?”服务指南里详细写了海撒当天的流程:早上在指定地点集合,工作人员会发鲜花和纪念卡,船上有简单的仪式环节,撒骨灰时会播放轻音乐,甚至能帮家属拍一张海边的合影——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温度,比生硬的“规定”更让人安心。

北京市海撒办官网_《北京市登记处》-1

张阿姨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去年秋天,她想给去世的老伴办海撒,之前听邻居说要跑好几个部门,吓得直摆手。后来女儿帮她打开北京市海撒办官网,按照“老年用户指引”一步步填信息:字体调大了三倍,步骤拆成“点这个按钮”“传这个照片”,连“亲属关系证明怎么弄”都有示意图。提交后第三天,工作人员就打来了电话,确认了老伴的信息,还提醒她“当天要穿防滑鞋,带瓶温水”。海撒那天,张阿姨抱着老伴的骨灰盒,跟着队伍登上了渤海湾的船。工作人员递来一束白菊,轻声说“阿姨,您要是想说话,就跟叔叔说说”。当骨灰随着海水慢慢散开,张阿姨把菊花撒了下去,风里飘着咸咸的海味,她突然觉得,老伴好像回到了当年他们一起去北戴河旅游的日子——那时的海也是这么蓝,老伴举着相机喊她“快过来,拍张照”。

从胡同口的老槐树到渤海湾的浪花,北京的告别仪式从来都带着烟火气。北京市海撒办官网没把“海撒”做成一件“严肃的公事”,而是变成了“帮家属完成心愿的贴心事”。不用跑断腿,不用翻遍文件,打开电脑或手机,就能一步步走近那个带着温度的终点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原来告别可以这么简单,这么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