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畔,常有捧着浅灰色降解骨灰盒的北京家庭,在工作人员轻声引导下,将亲人的骨灰与桅子花瓣一起撒入翻着碎浪的海面。这两年,越来越多北京人选择用海葬完成最后的告别——不是因为“简单”,而是想让亲人回到更辽阔的天地。但第一次接触的家庭,大多会被“手续怎么跑”“材料要带啥”的问题难住。其实顺着流程走,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复杂。
先找对“门儿”,别踩非正规机构的坑。北京的海葬服务由官方统筹,正规渠道只有两个:一是北京市殡葬服务指导中心,二是各区的殡葬管理所(比如东城区殡葬管理所、海淀区殡葬服务中心)。怕找不准的话,直接打12345市民热线问就近的服务点——去年有位先生图省事找了网上的“私人海葬”,结果对方没资质,最后骨灰撒错了海域,维权时连合同都没有,得不偿失。官方服务点的好处是流程透明,不会乱收费,也能规避法律风险。
材料备齐,少跑冤枉路。办海葬的核心材料就四样,但缺一样都得回头补。第一是死亡证明:要医院开的《居民死亡医学证明(推断)书》原件及复印件,或者公安部门开的销户证明;第二是骨灰存放证明——如果骨灰之前存放在公墓(比如八宝山革命公墓、万安公墓),一定要让公墓开“骨灰取出证明”;第三是经办人的身份证:所有去办理的家属都要带,比如夫妻、子女,最好提前复印两份;第四是关系证明,比如户口本、结婚证,证明你是逝者的直系亲属。上周帮母亲办海葬的张阿姨说:“我一开始忘带骨灰存放证,从海淀跑到朝阳服务点,又折回去取,折腾了大半天。后来我把材料列在手机备忘录里,逐一打勾,才没再出错。”

流程细节要摸透,避免临时手忙脚乱。第一步是预约登记:现在可以线上约(关注“北京殡葬服务”公众号,点击“海葬预约”),也可以去线下网点填表格。要注意,北京的海葬活动通常在每年3-11月开展,每月1-2次,最好提前1个月预约——比如想5月海葬,4月初就得提交资料,不然可能排不上。第二步是确认日期:服务机构会根据预约顺序通知你具体的海葬日期,记得问清楚集合地点(通常是八王坟长途客运站)和时间(一般早上7点集合,别迟到误了大巴)。第三步是缴费:费用大概1000-3000元,包括降解骨灰盒、船票、工作人员服务,没有额外隐形消费。到了海葬当天,流程很温馨:坐大巴到天津塘沽港,登上专用海葬船后,工作人员会组织简单的告别仪式——播放逝者生前的照片、读一段家属写的话,然后引导家属按顺序撒骨灰。张阿姨说:“船上风大,记得带件防风外套,再装瓶温水——毕竟要坐1个多小时船,别冻着。”
最后别忘了后续的“小事”。海葬结束后,服务机构会给你一本烫金的《海葬证书》,这是很重要的凭证:一是可以用来注销逝者的户口(如果还没销户的话);二是申请海葬补贴——北京对城乡居民都有补贴,标准是2000元/人,拿着证书、身份证、银行卡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就能申请,一般15个工作日到账。要是撒骨灰后心里难过,不少服务机构还有免费的心理辅导热线,比如北京市殡葬服务指导中心的“生命关怀热线”,打过去和咨询师聊聊,多少能缓解点情绪。

其实海葬的手续,本质上是“把每一步做扎实”——找对机构、备齐材料、问清流程,剩下的就是带着心意去完成告别。对北京人来说,海葬不是“简化处理”,而是给亲人一个更浪漫的归处:那些曾在北京胡同里晒过太阳、在天坛公园遛过弯、在什刹海划过小船的人,最终融入了更辽阔的海洋,就像从未离开过一样。如果还有疑问,不妨先去附近的殡葬服务点问一圈——工作人员见过太多类似的问题,总能给你最实在的答案。毕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