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上海滨江步道,常有捧着白菊的人望着江面发呆——他们不是去陵园,而是刚从东海归来,完成了一场和亲人的"海上告别"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上海家庭选择海葬,把生命的终点交给辽阔的海洋,而关于"去哪撒""怎么操作""有没有补助",其实藏着很多温暖的细节。
上海的海葬有固定的"归处"——东海横沙岛附近海域。这片海域水深适宜、水流稳定,是民政部门选定的生态安葬区。家属要参与海葬,得先通过上海殡葬服务中心或各区殡葬机构预约,一般每月有固定班次。清晨6点的吴淞口码头,工作人员会提前摆好签到桌,核对家属信息后发放可降解骨灰袋和纪念卡——为了保护海洋,海葬禁止用金属或塑料容器,连骨灰袋都是玉米淀粉做的,遇水即溶。船程约1小时,沿途能看见崇明岛的芦苇荡泛着金辉,江鸥掠过船舷时,有人会轻轻摸一下怀里的骨灰盒,像是在说"爸,我们去看海了"。

海葬的仪式没有想象中沉重。到达指定海域后,船上的广播会响起舒缓的钢琴曲,工作人员会说"接下来的时间,留给你们和亲人说说话"。有位阿姨拿出儿子生前最爱的足球挂件,系在气球上放飞;有对夫妻把写着"愿你变成鱼,游到想去的地方"的卡片,和骨灰一起放进海里;更多人只是静静捧着花瓣,等工作人员示意后,慢慢将骨灰倒入海中——海水卷着粉色的康乃馨花瓣散开,像是给亲人盖了床温柔的被子。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,却比陵园里的鞠躬更让人安心,仿佛亲人只是顺着洋流,去了更远的旅行。

最让家属在意的补助政策,上海早就"落地"了。根据2023年市民政局的最新规定,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已故居民,实行海葬、树葬等生态安葬的,每具骨灰能领4000元一次性补助。申请流程很"接地气":完成海葬后,拿着海葬证明(机构出具)、死亡证明、户籍本、家属身份证和银行卡,到死者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民政科填张申请表就行。审核通常10个工作日内完成,钱直接打去银行卡——住在杨浦的王叔叔去年给母亲办了海葬,他说"补助不是图钱,是政府给的'定心丸',让我们觉得选海葬没让妈'受委屈'"。
其实海葬在上海流行,更因它"贴上海的脾气"。上海土地金贵,传统墓地价格逐年涨,而海葬不仅省了土地,更让亲人"融入"了城市的血脉——上海是靠海的城市,黄浦江的浪、苏州河的水,连弄堂口的风都带着咸湿味。有位姑娘说,现在每次去外滩看夜景,看见江面上的游船灯,就像看见爸爸当年举着她看灯展的样子;还有位爷爷,每天早上去吃海鲜面,都会多要一碗汤——那是爸爸生前最爱的味道,现在混着海水的咸,像是亲人还坐在对面,笑着说"慢点儿吃"。

海葬从不是"消失",而是把亲人的牵挂融进了上海的烟火里。就像清晨的生煎锅"滋滋"冒油,傍晚的滨江风裹着桂香,那些撒向东海的骨灰,会随着洋流游过黄浦江,流过田子坊的弄堂,飘进每一盏亮起的路灯里。它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让亲人换了种方式,继续陪着我们逛南京东路,吃葱油饼,看外滩的灯光秀——就像上海人常说的"日子要往前过,但牵挂从来没走远"。
如果您也在考虑海葬,不妨先去各区的殡葬服务中心咨询,或者登录上海民政网查预约方式。毕竟,最温暖的告别,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名字,而是风里的咸味、江里的浪,还有想起时,心里那阵温柔的疼——那是亲人,在说"我很好,别担心"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