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雾气掠过渤海湾时,总有人捧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站在船头——不是告别,是让至亲的温度,融入更辽阔的天地。如今越来越多北京家庭选择海撒,把对亲人的思念藏进每一朵起伏的浪花里。而想要完成这样一场“归程”,最该先找的,是北京那些守着“浪的入口”的海撒中心。
其实在北京,负责海撒服务的主要是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及各区的殡仪机构,比如朝阳区的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、海淀区殡仪服务中心,都是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联系这些中心的第一步,不是跑一趟机构,而是打对那通“关键电话”。别觉得打电话是小事,它能帮你避开很多“想当然”的误区——比如有人以为直接带骨灰盒去码头就行,打了电话才知道要提前10天预约;有人担心海撒会“随便扔”,打了电话才了解,每一次海撒都有专人引导,会在船头举行简单的仪式,撒骨灰时会放慢船速,让每一粒骨灰都落在指定海域。

我认识一位做殡葬服务的朋友,他说最常接到的电话,是家属的“慌”:“姑娘,我爸走得急,我不知道海撒要带啥”“小伙子,海撒会不会让我妈‘冷’啊”。这时候他都会慢慢说:“阿姨,您先坐下来,我跟您说——要带死亡证明原件、亲属身份证,还有骨灰盒;海撒的海域是国家指定的,海水是温的,您妈会舒服的。”其实海撒中心的电话那头,从来不是“办事员”,是一群懂“思念”的人。比如有次一位老太太打电话,说想给去世的老伴选“晴天的日子”,工作人员查了一周的天气预报,专门给她留了一个多云转晴的上午,还提醒她带老伴生前爱喝的茉莉花茶——“撒的时候倒一点在海里,老爷子能闻见味儿”。
还有些细节,是只有打电话才能问到的“贴心”。比如海撒当天能不能带孩子?工作人员会说:“如果孩子太小,海风凉,建议别带;如果是大孩子,想送爷爷最后一程,没问题,我们会给孩子拿件外套。”比如骨灰盒能不能用自己买的?“只要是可降解的就行,比如木质或者纸制的,别用塑料的,会污染海水。”甚至有人问:“能不能给老伴带束花?”工作人员会笑着说:“当然能,最好是白色的百合,泡在海里不会散,像给她戴了个头花。”这些藏在电话里的“小秘密”,比任何说明书都暖。
前阵子我陪邻居李叔去办海撒,他攥着手机里存了三个月的号码,犹豫了半天才拨出去。接电话的是个小伙子,声音里带着点热乎气:“叔,您有啥事儿?”李叔说:“我想给我老伴办海撒,不知道咋弄。”小伙子说:“叔,您先告诉我阿姨的情况——啥时候走的?有没有死亡证明?”然后一步步跟他说:“您明天带着证明来中心一趟,我们帮您预约下周三的船;当天早上7点在码头集合,别吃早饭,海风冲;带件阿姨的旧毛衣,剪一小块儿放骨灰盒里,她怕冷。”李叔挂了电话,手里的纸都攥皱了,却笑着说:“这小伙子,跟我儿子似的,比我还懂你婶儿。”

其实海撒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把人扔到海里”,是让亲人的生命,以另一种方式“活着”——在每一阵吹过北京的海风里,在每一次掠过窗台的海浪声里,在每一朵开在海边的野花里。而北京的海撒中心电话,就是连接这份“活着”的桥——它帮你把慌乱变成从容,把遗憾变成温柔,把“再见”变成“我知道你在那儿”。
如果哪天你也需要打这个电话,别慌——听筒那头的人,会像帮自己家人办事儿一样,跟你慢慢说。毕竟,每一通电话背后,都是一颗想把思念“放对地方”的心。而那些藏在电话里的温柔,才是海撒最动人的“注脚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