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观念逐渐被“归向自然”的理念补充,海葬——这种将生命最后一程融入辽阔海洋的殡葬方式,正被越来越多家庭接纳。不同于传统墓葬的土地占用,海葬以环保、简约的特点,让逝者与大海共生,也让生者在海风与浪声中找到新的慰藉。国内有哪些城市提供成熟的海葬服务?这些城市的海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温度?
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海葬的城市之一,上海的海葬服务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。1991年,上海首次组织集体海葬,当年只有7户家庭参与;每年有超过4000户家庭选择让亲人“江海归源”。上海的海葬流程早已标准化:家属可以通过殡葬服务中心预约,在指定日期乘坐专用船艇前往长江口海域,工作人员会引导家属进行简短的告别仪式,随后将骨灰与环保可降解容器一起缓缓放入水中。每年清明、冬至前后,上海都会举办大型集体海葬活动,船头的菊花束、飘向海面的纸鹤,成为长江入海口最温柔的仪式。不少上海老人生前就主动要求海葬——他们说,喝了一辈子黄浦江的水,最后回到江里,再顺着洋流去看更宽的海,挺好的。
黄海之滨的青岛,海葬服务带着点“山海交融”的浪漫。青岛的海葬点选在胶州湾海域,这里水域平静,离市区不远,方便家属往返。每年3到5月、9到11月是海葬的旺季,青岛市民政局会联合殡葬机构推出公益海葬活动,不仅减免大部分费用,还会为家属提供鲜花、纪念卡等物品。有位青岛阿姨告诉我,她母亲生前最喜欢去八大关看海,每年夏天都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织毛衣。去年清明,她带着母亲的骨灰参加海葬,当骨灰融入海水的瞬间,她看见一只海鸥掠过海面——“就像妈妈在跟我挥手”。青岛的海葬还有个小细节:工作人员会提前了解逝者的爱好,比如喜欢下棋的老人,会在仪式上放一副微型象棋;喜欢唱歌的,会播放逝者生前最爱的歌曲。这些“私人定制”的细节,让海葬不再是冰冷的流程,而是一场“带着回忆的告别”。
北方的大连,海葬服务带着东北人的实在。大连的海葬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海域,每年4月到6月、9月到10月,天气不冷不热,适合家属出海。大连的殡葬机构会提前跟家属沟通:如果有老人行动不便,可以安排车接车送;如果家属想单独出海,也可以预约私人海葬服务。有位大连小伙说,他父亲是老渔民,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,临终前说“别把我埋在土里,我要回船上”。小伙按照父亲的意愿选择了海葬,当船开到父亲曾经捕鱼的海域,他把父亲的骨灰撒进海里,忽然看见一群小鱼游过来——“就像父亲的老伙计在等他”。大连的海葬还有个特点:会给家属颁发“海洋纪念证书”,上面写着逝者的名字和海葬的日期、经纬度,家属可以凭着证书每年来这片海域“看”亲人。

年轻的深圳,海葬服务充满“科技与环保”的味道。深圳的海葬点选在大鹏湾海域,这里海水清澈,是深圳著名的生态保护区。深圳的海葬不仅免费,还会为家属提供“海洋公益纪念”——每办理一次海葬,殡葬机构就会在大鹏湾种植一株珊瑚,或者放养一批鱼苗,让逝者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“延续”。有位深圳姑娘说,她丈夫是环保志愿者,生前最大的愿望是“成为大海的一部分”。去年秋天,她带着丈夫的骨灰参加海葬,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有珊瑚苗的小盒子,让她一起放进海里。她每隔几个月就会去大鹏湾潜水,看那株珊瑚慢慢长大——“就像丈夫还在跟我一起做环保”。深圳的海葬还有个“黑科技”:家属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海葬海域的情况,比如海水温度、洋流方向,甚至可以看到珊瑚的生长状态。这种“线上+线下”的纪念方式,很对深圳年轻人的胃口。
无论是上海的“江海归源”、青岛的“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