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像很多海淀家长一样,抱着手机刷遍了家附近三公里内的幼儿园招生简章,其中最让我纠结的就是海淀区立新幼儿园——听邻居说不错,但到底“好”在哪儿?直到娃上了半年小班,我才算摸透了这所藏在社区里的幼儿园的“真实模样”。

先说环境吧,它没有豪华的大门和锃亮的大理石地板,反而像社区里的“小邻居”——一楼大厅的墙根摆着孩子们的种植区,小番茄藤顺着竹竿往上爬,蒜苗冒出青青的芽,窗台上的玻璃罐里装着孩子们收集的贝壳和石头,每样都贴着手写的标签:“这是我在海边捡的贝壳,叫小海星”“这是我在公园捡的石头,像小鸭子”。操场是软塑胶地面,有个不大的沙池和一组彩虹色滑梯,娃每天放学都要在沙池蹲半小时,说要给“小蚂蚁建带游泳池的房子”,连保安叔叔都认识他,会笑着递上一杯温水:“慢点儿玩,别渴着。”

再说说最让我安心的师资。娃刚上小班时,每天抱着我的脖子哭,说“妈妈不要走”,班主任王老师总是蹲下来,用额头碰一碰娃的额头:“我们今天要做彩虹糖手工哦,做完给妈妈带回去好不好?”慢慢的,娃居然主动跟我说“妈妈拜拜”。有次娃尿了裤子,我正着急要送换洗衣物,王老师已经发了消息:“我给娃换了园里的备用裤子,很干净,你别担心。”后来我才知道,园里每个班都备着七八条干净裤子,都是老师自己掏钱买的,说“小朋友的裤子要软和,不然贴着腿不舒服”。还有次我加班到七点,赶到幼儿园时,教室的灯还亮着,王老师正和娃一起拼恐龙拼图,娃抬头看见我,举着拼图喊:“妈妈,你看!这是我和老师拼的霸王龙!”没有委屈,只有满满的开心。

最让我惊喜的是课程。它不是那种“提前学小学内容”的幼儿园,反而把“生活”变成了课。秋天的时候,老师带孩子们去小区的银杏林捡叶子,回来用叶子做拼画——娃做了幅“银杏叶小金鱼”,贴在冰箱上,每天都要摸一摸。冬天教孩子腌萝卜:老师买了新鲜的白萝卜,带孩子们洗萝卜、切条、放糖和盐,然后装在玻璃罐里,放在阳台晒。娃回家拉着我一起做,说“老师说要放两勺糖,还要等太阳晒三天才能吃”,周末居然真的端着小罐子去幼儿园,说“要给老师尝我的萝卜”。还有绘本课,老师不用“念”,而是用手偶演——猜猜我有多爱你》,老师用兔子手偶抱着另一个手偶,说“我爱你像这条路伸到小河那么远”,娃居然跟着学,有天晚上抱着我说“妈妈,我爱你像楼那么高”,我差点哭出来。

北京市海淀区立新幼儿园好不好-1

最后说说家园沟通。没有那种“家长必须完成任务”的压力,反而像朋友一样。每个月的家长会,老师会准备茶点,和家长围坐在一起聊“孩子的小进步”——XX最近会自己穿鞋子了”“XX今天主动帮小朋友捡玩具”。有次我问王老师:“娃最近总爱推倒积木,是不是太调皮?”王老师笑着说:“不是哦,他是在探索‘推倒’的感觉——积木倒下来会发出声音,会变成不同的形状,这是他在学习‘因果关系’,我们可以一起引导他‘搭更高的积木,再推倒’,这样他会更有成就感。”不是批评,而是帮我理解孩子的行为,这让我特别安心。

现在有人问我“海淀区立新幼儿园好不好”,我会说:它不是“完美”的——比如没有豪华的多媒体教室,没有外教课,但是它“懂孩子”。它懂孩子的小情绪,懂孩子的好奇心,懂怎么让孩子在玩中学会长大。对于我们家长来说,这就够了——毕竟,好的幼儿园,不是让孩子“学多少东西”,而是让孩子“爱上幼儿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