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开始认真考虑生命最后的归处,很多人会把目光投向大海——那片容纳一切的蓝,似乎能让思念变得更绵长。但提到“骨灰撒海”,第一个冒出来的问题往往是:这需要多少钱?
骨灰撒海的费用没有想象中神秘,大多按服务内容拆分。最基础的套餐一般包含往返码头的交通、专用船舶的位置、可降解骨灰容器和工作人员引导。不同城市成本差异明显:青岛殡仪馆合作的基础服务约3500元,含大巴接送和简单仪式;上海因码头停靠费、人力成本高,基础费用会到5000-6000元。这些是“刚需”,也是多数家庭的入门选择。
如果想加些“私人化”内容,费用会往上走。比如想选逝者生前喜欢的海域(比如曾一起度假的小岛),需额外付船舶绕路费1000-2000元;想加追思仪式(播放逝者喜欢的音乐、用花瓣铺心形),大概500-1000元;若家属超过5人,部分机构按每人100-200元收登船费。这些增值服务不是必须,但能让送别更有“专属感”。

要注意避开“隐藏坑”:有些机构不包骨灰从殡仪馆到码头的运输费,若家属无法自行携带,需付200-500元跑腿费;还有机构会推销“定制纪念册”“水晶章”,价格几百到几千,可根据需求选择。更关键的是选正规机构——要找殡仪馆直属或民政备案的,避免遇到“无资质冒充豪华游艇”的骗局,曾有家属被收15000元,结果只是普通渔船,维权都难。
比起费用,更重要的是“服务的温度”。很多家属选撒海,是想让逝者“归自然”,所以在意细节:工作人员会不会耐心解答问题?仪式会不会草率?海域是不是真的符合要求?厦门有机构提前沟通逝者生平,仪式上念家属写的话,不额外收费却让家属觉得“值”;青岛有机构给“撒海纪念证书”,写着海域经纬度,让思念有具体坐标——这些细节比昂贵套餐更动人。
说到底,骨灰撒海费用无标准答案,从几千到一万多都有,但核心是选适合的:不超预算,又能让逝者安心。最后的送别从不用价格衡量,那些大巴上的问候、仪式上的念白、证书上的经纬度,还有大海里慢慢下沉的骨灰盒,才是最珍贵的“花费”。

当风从海面吹过来,带着咸咸的味道,你知道他变成了浪、云,变成每一次想起他时心头的颤动。而关于费用的疑问,早和海浪一起化成一句:“这样,就很好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