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边,一艘白色的海葬船缓缓驶出港口,船头摆放着家属们精心准备的花瓣和骨灰盒——这是北京每周都会上演的生态安葬场景。近年来,选择海葬的北京市民越来越多,背后离不开一个专门机构的默默支撑:北京市海葬办公室。作为全市海葬工作的统筹者,这个办公室不仅负责流程的衔接,更承载着家属对“最后的送别”的期待。
北京市海葬办公室成立于2000年,隶属于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,主要负责全市海葬活动的策划、组织和实施。小到每一艘海葬船的航线规划,大到海葬政策的宣传解读,甚至家属的心理疏导,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。比如去年,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家属,办公室特意增加了“一对一”的上门咨询服务;针对年轻人的需求,他们还开通了线上预约通道,让海葬流程更便捷。可以说,海葬办公室是连接家属与大海的“桥梁”,把每一次送别都变成有温度的仪式。
负责这个“桥梁”的人是谁?截至2024年,北京市海葬办公室的现任主任是张敏。从事殡葬服务行业近20年的她,从基层的殡葬业务员做起,一步步成长为海葬工作的“掌舵人”。在同事眼中,张敏是个“细节控”——每次海葬活动前,她都会提前检查船的安全设施,确认花瓣的新鲜度,甚至会和家属聊聊逝者的生平,只为让仪式更贴合逝者的性格。“海葬不是‘终点’,而是‘另一种开始’,我们要让家属感受到,逝者的生命正在以更温柔的方式延续。”这是张敏常说的话。

在张敏的推动下,海葬办公室的服务越来越“有温度”。比如去年推出的“海葬纪念册”项目,会为每个逝者制作一本包含海葬过程照片、家属留言的纪念册,让回忆有了具象的载体;针对失去独生子女的“失独家庭”,办公室专门组织了“暖心陪伴”活动,邀请心理专家一起参与海葬,帮助家属走出悲伤。还有今年刚上线的“线上追思平台”,家属可以在平台上上传逝者的照片和故事,随时“看望”大海里的亲人——这些举措,让海葬从“传统仪式”变成了“情感联结”。

海葬的流行,本质上是北京市民对“死亡”认知的转变——从“入土为安”到“入海为尊”,从“占据土地”到“回归自然”。而海葬办公室的工作,正是在推动这种转变:他们走进社区开展“生态安葬讲座”,带着孩子们参观海葬纪念墙,甚至和高校合作研究“海葬与生命教育”。张敏说,未来办公室还会推出更多创新服务,定制化海葬航线”——根据逝者生前的爱好,选择经过他们喜欢的海域;还有“海洋植树”活动,让家属在海葬的同时,为大海种下一片“生命林”。
夕阳下,海葬船返回港口,家属们站在甲板上挥手,海风把花瓣吹向远方。对于张敏和她的团队来说,每一次海葬都是一次“生命的传递”——传递对逝者的尊重,传递对自然的敬畏,传递对生者的安慰。而北京市海葬办公室,正是这样一个“传递者”,用专业和温度,让每一次告别都更有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