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平房胡同飘着豆汁儿的甜香,电线杆上的麻雀歪着脑袋啄线皮,不远处北京平房殡仪馆的大门虚掩着——里面的海撒办,正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,帮逝者与世界完成最后一次“对话”。

海撒办的办公室在殡仪馆西北角,窗户对着棵老槐树,风吹过树叶沙沙响,像有人轻声说话。书架上的“海撒服务指南”翻得卷了边,封皮是淡蓝色,和墙上的大海全景图呼应。工作人员小吴总先泡杯温热的茉莉花茶——不是名贵茶,暖手的温度能让家属松口气。“上次有位大爷,刚坐下就哭,说儿子走得急,连‘吃顿红烧肉’的心愿都没了。”小吴回忆,“我记下来,后来海撒时找了可降解餐盒,装小块红烧肉绑在骨灰盒上。大爷说,这样儿子在那边能吃上热乎的。”

海撒的流程藏着不少心思。骨灰盒用淀粉基降解材料,泡水里三个月全分解;出海选小吨位船,颠簸轻;撒骨灰的木勺是定制的,握着手温温的。仪式从不让家属“按流程来”——想说话就说,想带逝者爱吃的东西也行。有次小姑娘来办海撒,带了满满一书包漫画书,说妈妈是漫画迷。工作人员把漫画拆成页,装降解袋和骨灰绑一起。小姑娘蹲船边撒,喊着“妈妈,樱木花道进球了”,漫画纸飘在海面,像白色蝴蝶。

北京平房殡仪馆海撒办-1

海撒办的李主任说,他们做的是“陪伴”。上个月有阿姨海撒后送感谢信,说每周去海边散步,听海浪像听老伴说话;还有小伙子把母亲的海撒照片做成明信片,背面写“妈妈现在住的地方比阳台还大”。海撒从不是“送走”,是“留爱”——没说出口的话、没完成的心愿,都变成飘向大海的思念。

傍晚胡同里的冰糖葫芦吆喝声飘进来,海撒办的灯还亮着。工作人员整理资料时,窗外老槐树落下几片叶,像有人轻拍肩膀。北京的秋风吹着,但海撒办的温柔很长——长到跟着海浪,飘到世界每一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