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四点的石塘镇海岸线还裹着薄雾,三艘淡蓝漆的渔船并排停在码头。甲板上堆着素白绢花,每一朵都被海风掀起边角,像刚折下的茉莉。家属们捧着老杉木做的骨灰盒——不是锃亮的陶瓷罐,而是带着原木纹路的小盒子,像极了故人从前坐过的老藤椅。这是镇上渔民合作社每月一次的集体出海水葬,没有锣鼓,没有哀乐,连船工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像要去赴一场老朋友的约。

船开出去两海里时,船长吹响铜哨。哨声裹着海风的咸湿,像老留声机里的唱词。穿藏青布衫的老太太摸着盒上歪歪扭扭的渔帆刻痕——那是老伴生前用刀刻的,她轻声说:“老周,你说要带我校外海的红珊瑚,今天我陪你去。”杉木盒碰到船舷,发出清脆的“叮”一声,像极了他们结婚时,老周用渔线串的贝壳项链。

水葬 集体出海视频播放-1

撒骨灰的瞬间没有哀乐,只有海风穿过桅杆的呜鸣。老木匠说,杉木盒泡在水里会慢慢散掉,骨灰混着木屑,像“拆成了海风里的一部分”。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喊:“妈妈你看!爷爷的骨灰变成小银鱼了!”阳光穿过薄雾,洒在漂浮的骨灰上,果然像无数条细小的银鱼在游。孩子的妈妈摸着她的头:“那是爷爷在和你玩躲猫猫呢。”旁边的老奶奶抹了把眼睛:“我家那口子以前也说,鱼是海里的星星,捞起来就能看见去世的人。”

这些视频传到网上,最高赞的评论是:“原来告别可以这么温柔,像他昨天还在厨房煮鱼,喊你‘小囡,拿碗来’。”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把视频转给患重病的父亲,父亲看了三遍说:“等我走了,就去参加这个集体水葬。咱村的老陈、老林都在海里,我去了还能和他们下棋。”集体出海水葬的起源很简单:十几年前老渔民阿福留话“要回海里”,儿子找了渔船撒骨灰,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做,合作社就把这事变成了“固定节目”——每月初一,三艘船,免费接送家属。

现在海岸线建了高楼,挡住了从前的日落,但渔船还在每月初一准时出发。视频里没有滤镜,就是真实的海风、真实的花、真实的眼泪和笑。有人说这些视频火起来,是因为现代人太需要“有温度的告别”——不是用昂贵墓地证明孝顺,不是用复杂仪式掩饰不舍,而是像故人活着时那样,热热闹闹送他一程,让他回到最爱的地方。撒完骨灰,船工们会在甲板留一碗泡饭和鱼干:“给海里的老伙计加个餐。”

水葬 集体出海视频播放-2

船鸣一声掉头,甲板上剩的绢花被风卷向海面。有朵花落在小女孩折的纸船上,船身写着“爷爷的渔船”。纸船随浪花漂远,融进晨光里。码头上早已摆好姜茶,是老生姜熬的,带着辛辣的暖,像故人从前递来的热酒。家属们捧着杯子,看着远处的渔船,没有人哭——海风裹着花香,把故人的味道吹到鼻尖,像他昨天还在喊“小囡,拿碗来”。

水葬 集体出海视频播放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