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我跟着朋友参加了一场海葬仪式。清晨五点的码头还裹着薄雾,家属们抱着用黄绸裹着的骨灰盒,手里的白菊沾着露水。船开出去半小时,到了预定的海域,船长关掉发动机,海面一下子静下来,只有浪打船舷的声音。领头的家属拆开骨灰盒——那是个纸糊的小坛,浸在海水里慢慢软塌,骨灰顺着水流散开来,像撒了一把细雪,很快溶进了晨雾里。有人轻声唱起来“大海啊故乡”,歌声飘在风里,我忽然懂了,海葬从来不是“丢弃”,是“送别”——送一个人回到他最眷恋的地方。

很多人好奇,骨灰撒进海里会不会污染环境?其实不会。现在正规海葬用的容器都是可降解的,要么是纸浆做的,要么是玉米淀粉发酵的,泡在水里几个小时就会化掉,不会留下一点塑料残渣。骨灰本身呢?主要是磷酸钙,就是我们骨头和牙齿的主要成分,没有毒素,也不会溶解在水里。它会跟着海浪慢慢散开,就像你在沙滩上撒了一把细沙,被浪推得越来越远,越来越细,直到变成比针尖还小的颗粒——不是“消失”,是“变成了海洋的一部分”。

这些颗粒会去哪里?有的会沉到海底,混进褐色的泥沙里,和贝壳碎片、珊瑚碎屑挤在一起,变成海底沉积物的一部分;有的会被洋流带着旅行,比如顺着东海的暖流漂到琉球群岛,或者跟着黄海的浪涌到山东半岛的海边;还有的,会被海洋里的小生命“接住”——比如珊瑚虫会用钙元素做自己的骨架,把这些颗粒变成珊瑚礁的一部分;或者被浮游生物吃进肚子里,顺着食物链往上走,变成小鱼的鳞片,大鱼的骨头,甚至海鸟的羽毛。你看,亲人的一部分,并没有“没了”,而是变成了海洋里的生命,在浪里游,在风里飞,在珊瑚里长。

我曾问过一位海葬过丈夫的阿姨:“会不会觉得他不见了?”她笑着摇头,指着窗外的海:“你看那片蓝,深的浅的,都是他。我每天来海边,风里有他的味道,浪里有他的声音,连沙滩上的贝壳,都像他生前捡给我的那只。”还有个小伙子,把父亲的骨灰撒在舟山群岛附近,后来他去潜水,看见一块珊瑚礁上有个红色的斑点,像极了父亲生前戴的领带夹,他说:“那肯定是爸爸,他变成珊瑚了,在看我呢。”原来海葬的意义,不是让一个人“消失”,是让他“更辽阔”——从一个小小的骨灰盒,变成整个海洋,变成风,变成浪,变成所有你想念他的时刻。

海葬的骨灰最后去了哪里-1

有人说,海葬是“最浪漫的葬礼”,因为它把“结束”变成了“开始”。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啊,我们的祖先从海里爬上来,变成了人;现在我们把亲人送回海里,变成珊瑚,变成鱼,变成海浪——就像生命的循环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我想起那位阿姨的话:“他生前最爱的就是海,现在他每天都在海里游,看日出,看日落,比以前更自由了。”是啊,当我们站在海边,吹着海风,听着浪声,忽然就会明白:那些骨灰没有“去”哪里,他们一直都在——在你脚边的沙里,在你眼前的浪里,在你心里的想念里。就像生命最初从海洋来,最后回到海洋去,这不是终点,是回家。

海葬的骨灰最后去了哪里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