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些槐树的香气,北京朝阳公园西门的集合点已经有几户家庭在等候——他们要去完成长辈生前的心愿:海葬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北京市民选择用这种“把亲人还给自然”的方式送别,而“海葬地点到底在哪里”,成了不少家庭最迫切想知道的答案。

北京市民政部门明确指定的海葬地点,是位于天津港以东约30海里的大沽口海域。为什么选这里?用工作人员的话说,是“平衡了距离、生态和情感的最优解”:从北京出发车程约2小时,对家属来说不会太奔波;这片海域水深超过15米,水流平缓且远离繁忙航道,既符合环保要求,也能让骨灰真正融入大海而不被轻易扰动。更重要的是,海域周边没有工业污染,海水的蓝像极了很多老人记忆里“小时候的海”,让家属觉得“亲人待在这里,踏实”。

海葬的过程,比想象中更有温度。通常清晨7点从北京的集合点(比如朝阳公园西门、石景山体育场北门)出发,9点左右抵达天津港的专用码头。登船前,工作人员会递上一杯温热的姜茶——怕海风凉,暖一暖身子。航行40分钟后,船会在大沽口海域的“撒放点”停稳。仪式开始时,船舱里会响起轻缓的音乐,可能是逝者生前爱听的《天涯歌女》,也可能是默认的《月光奏鸣曲》。司仪的声音很轻:“请家属捧着骨灰罐,跟着我的节奏,慢慢撒下去。”有的家庭会提前买好白菊花,花瓣和骨灰一起落入海里,像给亲人铺了条温柔的路;有的家属会掏出一张旧照片,轻声说:“妈,你看,这是你去年生日拍的,我们都很好,你放心。”海风把这些话吹得软软的,好像真的能飘到亲人耳边。整个仪式不过半小时,没有哭声震天,只有海浪拍船的声音,像在和亲人说“再见,以后见”。

想办海葬,提前做功课能少走弯路。首先要去逝者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民政科开《海葬申请证明》,然后联系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或者各区的殡葬机构预约——一般要提前1-2个月,尤其是清明前后,名额会紧一些。需要带的资料不复杂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骨灰存放证(如果是寄存的)、两个家属的身份证。还有个小提醒:海葬靠天吃饭,如果当天风力超过5级或者下暴雨,船就不能出海,所以出发前一天一定要打电话确认天气。万一取消,机构会帮忙改时间,不用慌。

北京市民海葬地点在什么地方-1

最让家属安心的,是海葬后的“牵挂”没有断。每个家庭都会拿到一张《海葬证书》,上面写着撒放的经纬度,北纬38°56′,东经117°43′”——这是亲人在海里的“家”。登录“北京市殡葬服务网”,输入证书编号就能查到具体位置,像在地图上给亲人留了个“坐标”。每年清明,民政部门会组织集体追思会,家属可以报名乘船去大沽口海域,撒花瓣、烧香,聊一聊家里的变化。有位张阿姨连续三年参加:“我老伴儿以前总说没看过真正的大海,现在我每年来一次,就像陪他看海——告诉他孙子考了重点高中,告诉他家里的月季开了,告诉他我挺好的。”

北京市民海葬地点在什么地方-2

说到底,海葬不是“失去”,是换了种方式“在一起”。对北京家庭来说,大沽口海域不是冰冷的地理名词,是藏着无数思念的“温暖归处”。当船慢慢驶回码头,看着大海在身后变成一片蓝,很多家属会轻轻说一句:“下次再来。”因为他们知道,亲人没走,只是变成了海里的一朵浪,风一吹,就会飘回北京的天空,落在自家阳台的花盆里,落在孩子的课本上,落在每一个想他的瞬间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