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来山海关的人,常指着海边那截扎进浪里的长城问:“老龙头是谁?”其实呀,老龙头不是某个人,是长城最有烟火气的“末梢”——它是万里长城唯一一头扎进海里的段落,把长城从山岭间的冷峻,拽到了渤海的浪涛里,成了长城和大海“握手”的地方。

说起老龙头的来历,得翻明朝的账本。当年徐达建山海关时,盯着渤海的浪琢磨:“长城防得住陆地的骑兵,防不住海里的船呀。”于是下令把长城的防线从城墙根儿往海里铺,用石块垒了段“海上长城”。可那石头经不住海浪拍,没几年就松了。后来戚继光来守长城,看着海边的残墙直叹气,干脆让人扛来大块大块的花岗岩,一块一块像搭积木似的垒起“入海石城”——每块石头都有几百斤重,缝隙里灌着糯米浆和石灰,硬得像块铁。现在你去摸那些城砖,表面还留着海水浸过的盐渍,糙糙的,像老人晒皱的手背,藏着几百年的风。

老龙头的妙处,全在“入海”这两个字里。站在入海石城的顶端,脚下是渤海的浪“啪”地撞上来,水花溅到鞋尖;眼前是长城从山海关的城楼蜿蜒而来,到这儿突然拐了个弯,一头扎进海里,像条渴了的龙,正凑着海水喝。风里飘着海的咸味儿,混着长城砖的土腥气,吸一口,像把明朝的风、清朝的浪都咽进了肚子里。旁边的澄海楼是明朝的老建筑,楼檐下挂着康熙写的“雄襟万里”,站在楼里往外看,海是蓝的,长城是灰的,云是白的,三种颜色揉在一起,像一幅没干的画——你能看见历史在浪里翻,能听见长城砖在风里说:“我守了这儿几百年啦。”

老龙头的名字也有意思,为啥叫“老”?不是因为它老态龙钟,是因为它像个蹲在海边的老人,看了几百年的潮起潮落。民间还有个说法,当年修老龙头时,工匠们怕海浪冲垮地基,偷偷在石头缝里塞了好多铁锅——铁锅能缓冲浪的力量,你说古人是不是把聪明劲儿都藏在砖缝里了?现在来这儿的游客,总爱蹲在城砖旁摸刻着“万历”“崇祯”的字,指尖碰着那些模糊的年号,像在和几百年前的工匠“打照面”:“你看,你垒的墙,现在还站在这儿呢。”

山海关景区 老龙头是谁-1

其实老龙头最动人的,是那种“跨时空”的感觉。你站在它的城墙上,左边是长城延伸向山海关的城楼,右边是渤海的浪卷着船帆,身后是风吹过的茅草,身前是浪打过来的咸味儿。那一刻你会明白,老龙头不是“谁”,是长城的“海洋梦”——它把长城的钢筋铁骨,泡进了大海的温柔里,让严肃的防御工事,有了点浪漫的调皮:“你看,我不仅能守山岭,还能守浪花呢。”

山海关景区 老龙头是谁-2

文章最后,想跟问“老龙头是谁”的人说:不用找“谁”啦,老龙头是长城和大海的“孩子”,是明朝工匠的汗水,是戚继光的心思,是每一朵撞过它的浪,是每一个摸过它的游客——它是活的,在浪里站了几百年,还会继续站下去,等着下一个人来问:“老龙头是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