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夏天,川西的草原、西藏的湖泊都成了朋友圈的“顶流”,但那些翻山越岭的风景里,藏着不少关于身体的“隐形门槛”。不是所有追风景的人,都能毫无负担地接住高原的风——有些身体里的“小漏洞”,会在海拔上升的瞬间,变成挡不住的风险。心脏不好的人,别拿高原当“考验场”。心脏就像身体的“发动机”,平时要给全身输送氧气,到了高原,空气中的氧含量一下少了30%,发动机的“负荷”会突然翻倍。比如有冠心病、心肌病或者先天性心脏病的人,平时爬个五楼都要歇口气,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,心脏得拼尽全力泵血,很可能诱发心绞痛、心梗。去年有个朋友的妈妈,有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,偷偷跟着旅行团去了稻城,才到亚丁村就胸闷得直捂胸口,嘴唇紫得吓人,幸亏导游及时送医,才捡回一条命。医生说,这种情况再晚半小时,可能就会引发急性心衰——高原不是“试金石”,心脏的“旧伤”,真的经不起氧气的“克扣”。除了心脏,呼吸系统的“短板”在高原也会被无限放大。哮喘患者最有体会:平时在平原,遇到花粉、冷空气可能都会咳嗽气喘,到了高原,干燥的空气、低压环境会直接刺激气道,加上氧气不够,支气管容易痉挛,诱发严重的哮喘发作。还有慢阻肺患者,他们的气道本来就像被塞了团湿棉花,平时吸进来的氧气都不够用,到了高原,相当于给呼吸再压了块石头——去年有个慢阻肺病人去九寨沟,才下大巴就呼吸困难,脸憋得通红,最后靠吸氧才缓过来。医生说,这种情况如果没及时处理,很可能发展成高原肺水肿,那可是会要人命的。血压不稳的人,同样得对高原说“慢走”。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本来就像“紧绷的橡皮筋”,平时靠药物维持着压力,到了高原,低压环境会让血管收缩,血压瞬间飙升——有人本来血压控制得不错,到了拉萨当天,血压直接从130/80涨到160/100,头疼得像要炸开,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。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吃药、血压忽高忽低的人,高原的“血压波动”可能会引发脑出血、脑梗,比平原上危险十倍。医生常说,高血压患者要去高原,得先把血压稳定三个月以上,而且出发前一定要找医生调整药量——别拿“我平时没感觉”当借口,高原的低压环境,会把“没感觉”变成“来不及”。还有几类人,也得把高原放进“出行黑名单”:严重贫血的人,血红蛋白本来就少,运输氧气的能力差,到了高原,相当于“雪上加霜”,会头晕、乏力得站都站不稳;低血糖很严重的人,高原的消耗比平原大,万一没及时吃东西,很可能突然晕倒;孕妇尤其是孕早期(前三个月)和孕晚期(后两个月),高原的低氧环境会影响胎儿发育,就算没有不适,也别拿宝宝的安全冒险;还有最近感冒、发烧或者有肺部炎症的人,炎症会让肺部的“换气功能”下降,加上高原的低氧,很容易引发高原肺炎、肺水肿——去年有个年轻人,感冒没好就去了理塘,结果发烧到39度,咳血痰,最后住了一周院才缓过来。不是高原的美“拒人于千里之外”,而是我们得先看清自己的身体“能不能扛”。出发前做个全面体检,跟医生聊聊自己的病史,比查攻略、订酒店更重要。毕竟,高原的雪山不会跑,湖泊不会干,但身体的底线,得守住——那些没看成的风景,下次带着健康的身体再来,反而会更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