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北京家庭在面临最后的告别时,会选择让亲人的骨灰随海浪归于渤海湾——那种“从大海来,回大海去”的浪漫,成了不少人的终极选择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撒入大海的骨灰没有墓碑,往后想怀念的时候,该去哪里说说话?

其实在北京,真有专门为海撒亲人设立的纪念碑,最知名的就是位于朝阳区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里的“北京市骨灰撒海纪念碑”。长青园是北京市民政局直属的公墓,离地铁八通线高碑店站不远,打车十分钟就能到。园子里的法桐长得密,柏油路绕着树影延伸,远远就能看见那块刻着海浪纹的浅灰色花岗岩——它像被渤海湾的浪涛“冲”到了陆地上,成了海撒家庭的“集体家”。

纪念碑的设计藏着巧思:表面的纹理从底部开始翻卷,像海浪从深海涌到岸边,最后在顶端化成一缕“留白”——像极了骨灰撒入大海时的瞬间。碑身没有刻任何名字,毕竟海撒的本质是“融入”,但管理处的系统里存着所有撒海者的细节:撒海日期、海域编号、家属信息。有次遇到位穿蓝布衫的阿姨,拿着身份证说要查老伴的记录,工作人员敲了几下键盘就笑着指:“您爱人是2020年9月的,对应的‘海区B-07’,就在碑旁的海图牌上——您看,那片海域对着秦皇岛,是他生前最爱的地方。”原来碑侧立着块渤海湾缩略图,每个编号都对应具体海域,像给每个亲人在大海里“留了门牌号”。

上周去的时候,刚好碰到一对年轻夫妻在碑前摆白菊。男孩蹲在地上,把一瓶二锅头倒了点在碑前的泥土里:“爸,今年的酒没换,还是您爱喝的红星。”女孩摸着碑上的海浪纹,轻声说:“上次带您孙女去了北戴河,她指着浪喊‘爷爷的海’,您听见没?”风把菊瓣吹起来,落在碑角的缝隙里,像大海寄来的回信。保洁的张姐说:“每到清明,这里的花能堆半米高——有带自家种的月季的,有贴孩子画的大海的,还有人把老人的旧手帕系在碑旁的梧桐树上,说‘这样风一吹,他就能闻到家里的味儿’。”

北京哪有海撒纪念碑-1

对于海撒家庭来说,纪念碑从不是“替代”,而是“补充”。大海把亲人变成了浪、变成了风、变成了沙滩上的细沙,但活着的人需要一个“可触摸的想念”:摸一摸刻着海浪的石头,就像摸到了亲人最后停留的海域;把花放在碑前,就像对着大海说了句“我来了”。有位常年来的叔叔说:“之前总觉得撒了海就‘没根’了,现在有这碑,就像给想念安了个‘插座’——插上了,心里就亮堂。”

北京哪有海撒纪念碑-2

在北京的钢筋森林里,能有这样一块“藏着海”的石头,挺温暖的。它不是冰冷的纪念碑,是连接两个世界的“桥”:一头是渤海湾的浪,一头是人间的念;一头是消失的背影,一头是未凉的心意。毕竟怀念从来不是“必须有个墓碑”,而是“想你的时候,有个地方能说说话”——而这里,刚好能装下所有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

北京哪有海撒纪念碑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