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风里裹着淡淡的咸味儿,天津塘沽港的码头边,一艘挂着浅灰色布幔的渔船正缓缓起锚。船上的家属们捧着用红布裹着的骨灰盒,有的默默抹泪,有的望着远处泛着微光的海平面发呆——这是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每月固定的海葬专船,载着北京人的牵挂,驶向那片属于亲人的“蓝色家园”。
作为内陆城市,北京没有直接临海的区域,因此官方组织的海葬均从天津塘沽港出发,目的地是渤海湾内一片划定的专用海域。这片海域距离塘沽港约20海里,水深适中、水流稳定,既不会让骨灰随波漂回岸边,也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。对很多北京家庭来说,这是离“家”最近的海——毕竟,天津与北京不过百公里距离,海风里或许还裹着四合院的槐花香、胡同口的糖瓜甜,是刻在记忆里的“熟悉味道”。
海葬的流程,藏着很多让人安心的细节。家属需要提前1-2个月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预约,带好死亡证明、骨灰寄存证和家属身份证复印件就行。当天清晨,大家会在市区指定站点集合,坐大巴车一起去塘沽港。登船后,工作人员会先给每人发一杯温热的姜茶——毕竟海边风大,怕家属着凉。然后是简短的追思仪式:船尾的小桌上摆着鲜花,工作人员会读一段通用的祭文,也会留出时间让家属自己说话;有的家属会拿出亲人的照片,轻轻摸一下,说“爸,我们去看海了”;有的会把提前写好的信折成小纸船,放在手边。仪式结束后,家属们按顺序走到船尾,把骨灰一点点撒进海里——骨灰盒是可降解的,遇水就会化,不会留下任何痕迹。有的家属会同时撒一把白菊,花瓣跟着骨灰一起落进海,像一场温柔的雪;还有的会放一个漂流瓶,里面装着孩子画的画,或者老人生前的眼镜布。

海葬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失去”,而是“换一种方式陪伴”。有位姓张的大哥说,父亲生前是个老渔民,年轻的时候跑过天津的渔船,后来定居北京,总说“还是海里舒服”。现在父亲的骨灰撒在海里,“相当于回‘老单位’上班了,天天能看鱼”;还有位李阿姨,把母亲的骨灰和生前织的毛线袜一起撒进海——“她总说脚冷,现在海里有暖流,应该不冷了”。这些细碎的、带着个人印记的“小仪式”,让海葬不再是冰冷的“处理方式”,而是一场带着温度的“告别”。

关于海葬的注意事项,其实都是为了让家属更安心。比如时间,北京的海葬一般选在春秋两季,3-5月和9-11月,天气温暖、海面平静,不会有大风大浪;夏天太晒,冬天风太硬,都不太适合。再比如心理准备,建议家属提前和孩子、老人沟通,告诉他们“我们要带爷爷去看海”,而不是“我们要把爷爷扔掉”——孩子的理解很简单,大海是好玩的地方,这样他们不会太害怕。还有,一定要走官方渠道,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咨询电话是010-62143550,有问题直接问,别信那些“私人海葬”的广告,避免上当受骗。
海风掠过船舷,把一朵白菊吹得打了个转,然后稳稳地落在海面上。船上的小姑娘拍着手喊:“奶奶,你的花漂起来了!”旁边的妈妈擦了擦眼泪,笑着说:“对,奶奶的花要去旅行了。”海浪拍打着船身,发出温柔的声响,像有人在轻轻说“别怕,我在这儿”。所谓“归处”,从来不是某一块具体的土地,而是藏在心里的思念——当骨灰融入大海,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会跟着海浪,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