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选择骨灰撒海,是想让亲人回到更辽阔的“家”——海浪是不息的牵挂,海风是常有的问候。可真要做这个决定时,第一个问号往往是:选什么月份去最好?毕竟,我们想给最后的告别,添一点温暖的“刚好”。
三月到五月的春天,该是撒海最“软”的选择。北方的海面刚从寒冬里醒过来,海风裹着青草香,不像冬天那样往领口里钻;南方的海已经漾着浅蓝,岸边的木棉或是樱花落进风里,连空气都飘着甜丝丝的粉。我见过一位阿姨,选了四月的青岛,带着母亲的骨灰去撒海——那天风不大,海面像铺了层碎银子,她蹲在船边,把提前捡的樱花和骨灰一起撒下去,花瓣跟着水流打了个旋,慢慢沉进海里。阿姨抹了把眼泪笑:“妈,你以前总说樱花落得快,现在好了,你能跟着花慢慢走。”春季的好,是“不折腾”:老人不会冻得缩脖子,小孩不会因为热而闹着要回车里,连船行的颠簸都轻了些,像坐在妈妈从前的摇椅上。

秋天的海,则是“清”的。九月到十一月,台风季过去了,南方的雨收了尾巴,北方的天变高了,海面蓝得像被洗过,连远处的岛都看得清轮廓。有个姑娘选了十月的舟山,她说爸爸生前爱钓鱼,秋天是渔汛,海面上能看到归航的渔船,“爸爸肯定喜欢这样的热闹”。那天她站在船头,把骨灰撒进风里,风把细碎的粉末吹得很慢,像爸爸从前拍她头的手,轻得像片云。“爸爸,渔船都回来了,你也该回家了。”她对着海面喊,风把声音送得很远,连远处的灯塔都好像亮了亮。秋天的好,是“稳”:不会有突然的暴雨打乱计划,不会有肆虐的狂风卷走思念,连太阳都变得温柔,照在脸上不烫,却把海面染成金红色,像给亲人铺了条发光的路。
也有“不太合心意”的月份。夏天的海看着热闹,可六月到八月的南方,台风像个不定时炸弹,说不定前一天还晴着,第二天就刮起十级风;就算没台风,太阳也毒得很,站在船甲板上半小时,皮肤都能晒红,连眼泪都被蒸发得快。我有个朋友选了七月的厦门,刚上船就下暴雨,海面雾蒙蒙的,连鼓浪屿都看不见,她抱着骨灰盒坐在船舱里,眼泪混着雨水打湿盒子,“早知道就不选夏天了,连好好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”。冬天更不用说,北方的海结着薄冰,南方的海风像刀子,吹得人直打寒颤,要是带着老人去,冻得直搓手,连仪式都变得仓促——本来想慢慢说的话,都被风刮得咽回肚子里。
其实啊,选什么月份真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心里的“刚好”。是妈妈喜欢的春天的花,是爸爸爱的秋天的渔汛,是你们一起在某个秋天傍晚吃烤串的风,是某个春天早晨捡贝壳的阳光。撒海不是“结束”,是“换个方式在一起”:风会把你的想念吹进海里,浪会把亲人的温度送回岸边。下次你走在海边,闻到风里的咸湿味,听见浪拍礁石的声音,就会知道——哦,是他来看我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