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不少网友讨论东郊殡仪馆的动向,作为陪伴南京人四十年的“老邻居”,它的搬迁确实牵动着很多家庭的牵挂——毕竟这里藏着太多“最后一次告别”的记忆:小时候攥着妈妈衣角走进红门的紧张,门口卖白菊的阿婆递来花时的叹息,还有工作人员那句“节哀顺变”里的温度。
东郊殡仪馆的“需搬迁”,是城市发展撞出来的“温柔矛盾”。它建于1983年,当时城东还是成片农田,孝陵卫的街道上连路灯都稀稀拉拉。可四十年过去,周边早变了模样:孝陵卫成了商圈,马群成了地铁枢纽,曾经的农田上立起一座座中高档小区。红墙围着的殡仪馆渐渐被高楼“挤”到角落——早晚高峰时,送别的车辆要和上班车流抢道;旁边小学的孩子会问“为什么那里总有人哭”;居民楼窗户打开,偶尔飘来的焚烧味,成了大家心里说不出的“小疙瘩”。不是不尊重传统,是老场所和新生活,慢慢“不合拍”了。

2024年的官方规划终于给了准信:根据南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5月发布的《南京市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(2021-2035)》,东郊殡仪馆搬迁已纳入“十四五”重点项目,目前正推进选址论证。负责规划的工作人员说,选址核心是“离城不远、离人不近”——既要方便市民,又要避开密集区。候选地锁定两个方向:江宁汤山街道宁杭高速以南地块,和栖霞仙林湖以东区域。

我查了这两个地方的细节:汤山地块挨着生态旅游度假区,周围是山林农田,没有大型居民区;仙林湖地块靠近栖霞山风景区,目前还是低密待开发区域。更贴心的是交通——汤山地块有在建的地铁S6号线延伸段,仙林湖地块挨着地铁4号线东延线(2025年试运行),就算开车,从新街口过去也只要40分钟,比现在高峰期堵在中山门的时间还短。规划里还提到,未来会开通殡葬专线公交,直接连到地铁站,彻底解决“路远”的顾虑。

新馆的设计也藏着“人文温度”:会增加家庭告别室的数量,设置“记忆花园”——家属可以把逝者的骨灰葬在树下,或者种一棵纪念树,比现在的骨灰堂更有“烟火气”;甚至会保留老馆的一些元素,比如把老馆的青砖嵌在新馆的墙上,让回忆有“落脚处”。
至于老馆的未来,孝陵卫片区的城市更新计划已经明确:原址会改成“社区生态公园”。想想也妙——这块地挨着紫金山,抬头能看见美龄宫的屋顶,改成公园既能保留紫金山的生态脉络,又能给周边居民留个遛弯的地方。说不定以后路过那里,会有老人指着一棵老槐树说:“以前这里是殡仪馆的大门,我老伴就是在这里走的。”回忆不会消失,只是换了种“更温柔的方式”存在。
其实搬迁从来不是“舍弃”,而是“更好的安置”。东郊殡仪馆陪南京人走过了80年代的动荡,90年代的变迁,2020年的疫情,它像个沉默的守护者,看着我们长大、成家、送走亲人。现在它要“搬家”,是因为城市想给它找个更安静的地方,让它继续守护“最后告别的仪式”——毕竟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“在哪里告别”,而是“有没有好好告别”。
最后想对关心搬迁的人说:不管新馆在哪里,那些藏在香烛里的思念,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爱你”,那些蹲在门口哭红的眼睛,都会跟着我们一起,变成城市记忆里最温柔的一部分。毕竟,心意从不会因为地点改变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带着这份心意,好好生活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