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整理手机相册,突然翻到去年冬至在厦门海边拍的照片——我蹲在浅滩上,指尖捏着枚带花纹的花蛤壳,背后的海是淡蓝混着灰的颜色,没有夏天的喧闹,连海浪声都轻得像在说悄悄话。朋友当时看到这张照片,第一反应是“冬天去海边?不冷吗?”我那会没解释,现在看着照片里自己冻得发红的鼻尖,倒突然想好好说说:冬天的海,其实藏着夏天根本看不到的甜。

夏天的海边像块浸满糖水的蛋糕,甜得发腻——沙滩上全是踩得乱七八糟的脚印,海浪声里裹着小孩的尖叫、卖冰淇淋的喇叭声,连风里都飘着防晒霜的香味。可冬天的海不一样,像杯温温的蜂蜜水,甜得清透。我去年在威海的金海滩走了整整一下午,沙滩软得像踩在云朵上,没有游客的脚印,只有海浪退去时留下的波纹,像谁用尺子画的。蹲下来捡贝壳,能摸到沙子里藏着的小螃蟹洞,洞口堆着细细的沙粒,像谁偷偷撒了把糖。风里有咸咸的海味,但不刺骨,太阳晒在背上,暖得让人想眯起眼睛——原来冬天的海,是会“晒太阳”的。

冬天去海边最舒服的,是能“光明正大浪费时间”。夏天的海边总像有根无形的线拽着你:要赶在十点前到沙滩,要抢遮阳伞,要赶去吃网红海鲜大排档,连拍照都要算着时间。可冬天不一样,我在漳州东山岛住过一家靠海的民宿,老板是个爱穿棉麻裙的阿姨,她端来姜茶时说:“冬天的海,要慢慢嚼。”那天我抱着姜茶坐在露台的藤椅上,看了三个小时的海——有时候浪大,拍在礁石上溅起半人高的白花;有时候浪小,像有人用手轻轻抚平蓝布上的褶皱。傍晚阿姨喊我去吃烤红薯,说是巷口阿婆烤了三十年的,“甜得能拉出丝”。我捏着烫手的红薯沿着海岸线走,风把围巾吹得飘起来,可手心的温度顺着指尖往上爬,连耳朵都暖了。路过一家卖鱼丸的小摊子,老板戴着棉帽笑着喊:“姑娘,来碗热鱼丸不?加香菜!”我坐下来吃鱼丸,汤头是用鱼骨熬的,鲜得舌头都要掉了——那天我没去任何景点,没拍任何“打卡照”,可走回民宿时,连脚步都带着甜。

冬天的海边,藏着好多夏天见不到的小秘密。比如我在厦门五缘湾湿地见过候鸟群——一群群黑尾鸥站在滩涂上,像撒了把黑芝麻,它们歪着小脑袋找小螃蟹,有时候突然扑棱着翅膀飞起来,掠过海面时,影子在水里晃出一圈圈波纹。旁边的老爷爷举着望远镜说:“这些鸟每年冬天都来,比咱们会找地方,冬天的海边有吃的,还安静。”还有一次在威海跟着船老大去海钓,他裹着军大衣缩在船头说:“冬天的鱼傻,好钓,还肥。”我戴着加绒手套攥着鱼竿,虽然指尖有点冷,但半小时后钓上一条黄翅鱼,船老大拍着大腿笑:“看,我说得没错吧!”晚上民宿阿姨把鱼做成了汤,乳白色的汤里飘着葱花,喝一口鲜得连眉毛都要翘起来——原来冬天的海,把甜都藏在鱼肚子里了。

冬天适不适合去海边玩-1

不是所有海边都适合冬天去。比如东北的海边,冬天风大得能把人吹得打趔趄,沙子冻得硬邦邦的,踩上去像踩在石头上。但像福建的厦门、漳州,广东的珠海、湛江,海南的三亚,或者山东的威海、青岛(选个晴天),这些地方冬天的温度刚好——白天有十几度,穿件厚外套就行,晚上加条围巾,也不会冻得发抖。关键是,你要带着“找不同”的心情去:不是为了玩水,不是为了拍美照打卡,而是为了看海的另一种样子——它可以不热闹,可以不鲜艳,可以安安静静的,却比任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