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七点的通州码头,风里还裹着秋末的凉,张阿姨攥着一束茉莉绢花,跟着工作人员往船上走。她手里的藤编盒里装着老伴儿的骨灰——那是老两口商量了三年的决定:“你总说小时候在什刹海钓的鲫鱼最鲜,老了要去更宽的海。”
北京的海撒祭祀,核心地点是天津渤海湾的指定海域。从通州或塘沽码头出发,船行约两小时才能抵达。为什么选这里?从事海撒服务十年的王师傅解释:“这片海域水流通畅,生态环境稳定,距离北京车程不过两小时,家属往返方便。”更戳人的是老北京人的“海情结”——什刹海的荷香、渤海湾的浪声,从来都是“归根”的延伸:把亲人的骨殖交给流动的水,像把思念放进了永远不会封口的信。

登船后的流程比想象中更有温度。工作人员会先递上一杯姜茶,笑着说“先暖暖心”,再慢慢讲注意事项:“撒的时候别急,慢慢倒,风会把花瓣带起来。”张阿姨打开藤编盒,里面的骨灰混着老伴儿生前收集的银杏叶——去年秋天他们在钓鱼台国宾馆外捡的,当时他蹲在地上举着叶子喊:“等我走了,把这个混进去,我要变成海的叶子。”船上没放刻板的哀乐,而是循环着《夜的钢琴曲》——那是老周生前最爱听的。当船鸣笛示意“到了”,张阿姨蹲在船舷边,指尖沾了点骨灰轻轻捻开,身边的工作人员同步撒着茉莉花瓣。风突然裹着水汽涌过来,花瓣和骨灰一起飘起来,有的落在她发梢,有的掉进海里,像一群白色蝴蝶,慢慢沉下去又慢慢浮起来。
但海撒从不是“说走就走”的仪式。首先得找正规机构——北京市民政局认可的仅有三家,需提前一周预约,带齐逝者身份证、死亡证明和家属证件;其次骨灰盒必须用可降解材料,纸、藤编或竹制都可以,金属或塑料会污染海洋;天气也是关键,遇大风暴雨必须改期,王师傅见过不少急着完成仪式的家属,最后因为船晃得厉害吐得虚脱,反而没完成心愿。最要提醒的是,私自海撒违法——非指定海域可能有污染,也不符合对逝者的尊重。

船往回开时,张阿姨站在船尾望着渐远的海域。风里飘来茉莉香,像老伴儿生前递来的茶。她掏出手机发朋友圈:“老周,你到海了,风是咸的,像你做的卤煮酱。”旁边小姑娘凑过来:“阿姨,我奶奶去年也撒这儿,昨天我去海边,海鸥跟着我走了好远,我觉得是她。”张阿姨摸了摸小姑娘的头:“对,是他。他变成风,变成浪,变成我们路过海边时,吹过耳际的那句‘我在这儿’。”

北京的海撒从不是告别,是换种方式“在一起”。那些撒进海里的,是银杏叶、茉莉瓣,是一辈子的唠叨和温柔。而渤海湾的浪,成了北京人心里另一个“家”——装着思念,永远流动,永远温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