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北京,朝阳区便民服务中心门口的银杏叶落了一地,风里裹着糖炒栗子的甜香。推门进二楼的办公室,暖黄色沙发上摆着几本海葬流程手册,桌上的茉莉花茶还冒着轻烟——这里是北京骨灰海葬登记处,像一座藏在烟火里的“生命渡口”。

北京的海葬登记点其实很便民,除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的主受理点,东城、西城、海淀等区的民政服务中心都有窗口。不用找隐蔽的巷弄,蓝底白字的牌子就挂在便民中心门口,推门进去没有想象中的沉重,工作人员会先递一杯温茶:“先暖手,有话慢慢说。”上周陪邻居张阿姨来登记,她攥着老伴的死亡证明,手指有点抖,工作人员笑着接过材料,一步步解释:“填个申请表,要逝者的身份证、户口本复印件,还有您的身份证——子女代办的话带亲属关系证明就行。”张阿姨问能不能选日子,工作人员翻了翻船期表:“三月有春浪,九月风最软,选叔叔喜欢的季节就行。”原来登记不是冰冷的手续,是帮逝者选最后一次“旅行”的季节。

北京骨灰海葬登记处-1

登记处的王姐做了十年海葬服务,见过太多暖心的故事。去年冬天有位70岁的老人自己来登记,说:“我一辈子在海边长大,退休后天天去什刹海遛弯,走了就回海里——不像墓地,儿女得年年跑,海是活的,想我了去海边吹吹风就行。”还有个年轻人给病逝的母亲办登记:“妈妈生前总说‘墓地太贵,不如留钱给孩子’——海葬不用墓地,她肯定愿意。”王姐说,来登记的人从不是“放弃”,是懂了生命最本真的归处:“墓地是固定的坐标,海是流动的思念,浪声就是他的回应。”

北京骨灰海葬登记处-2

很多人问登记后要等多久?其实每月都有固定船期,选好月份后,到日子会有大巴车接家属去天津或河北的码头(北京没有直接临海港口)。船上的仪式很简单:撒一把新鲜花瓣,读一段家属写的祭文,把骨灰和鲜花一起轻轻撒进海里。王姐最难忘去年春天的船期,一位姑娘把父亲的骨灰撒进海里,笑着说:“爸爸,这浪像不像您带我坐的过山车?”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浪尖闪着光,像父亲的回应。

离开登记处时,张阿姨摸了摸口袋里老伴的照片,嘴角露出笑意:“老周生前没陪我看三亚的海,这次终于能一起‘去’了。”风里飘来蛋糕店的奶油香,登记处的窗户里,工作人员正给一位老人指着手册上的“海葬季节表”,阳光落在“生命归处是辽阔”那行字上。

原来所谓“终点”,不过是换了种方式陪伴——在便民中心的暖光里,在海葬登记处的温茶里,在三月的春浪里,思念从不是枷锁,是飘在海上的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