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跟闺蜜去郊区公墓扫墓,早上七点出发,堵到九点才到门口。停车场里挤得满满当当,卖鲜花的摊位摆了一路,闺蜜抱着菊花叹气:“我爸去年去世,找这块墓地花了八万,比我当年买的学区房单价还高。”旁边一位阿姨听见接话:“我家老头子去年选了海葬,不用抢墓地,还省了不少心。

其实这些年,国家一直在提倡像海葬这样的生态安葬方式——不是强制要求,而是引导大家选择更环保、更节约资源的路径。早在《“十四五”民政事业发展规划》里,民政部就明确提出要“推广生态安葬,鼓励海葬、树葬、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模式”。像上海、青岛、厦门这些沿海城市,已经连续十几年开展集体海葬活动,每年都有几千户家庭参与,不少地方还会给选择海葬的家庭发放补贴,从几千块到一万块不等,就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。

为什么要提倡海葬?最现实的原因是土地资源的紧张。现在城市扩张速度快,连郊区的耕地都在被征用,专门用于安葬的土地更是“寸土寸金”。有数据显示,某二线城市每年死亡人口约5万,按照传统土葬方式,每年需要新增墓地约150亩,用不了十年,郊区的可用土地就会被墓地占满。而海葬完全不需要土地,只需在海事部门划定的生态海域,把装着骨灰的可降解盒子轻轻撒下去,几个月后盒子就会完全分解,骨灰融入大海,不会留下任何痕迹。对普通家庭来说,这不仅节省了买墓地的钱,还不用每年挤着去扫墓。

更核心的原因是生态环保。传统土葬要用到木质棺材,有的家庭为了“体面”,还会用名贵木材,不仅浪费资源,棺材里的防腐剂、香料还会慢慢渗透到土壤里,污染地下水源。就算是火葬,骨灰盒大多是木质或石材的,埋在地下还是会占空间,而且很多人扫墓时会焚烧纸钱、冥币,产生的烟雾里全是有害气体。海葬就不一样了,用的是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骨灰盒,没有任何污染,撒下去后,骨灰跟着海水流动,最终变成海洋的一部分。就像小区里的张阿姨说的:“我爸生前最爱去海边钓鱼,撒在海里,就像他还在那里一样。”

国家提倡海葬吗为什么-1

还有观念的转变。以前大家觉得“入土为安”,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接受“生态安”。我同事小李的妈妈去年去世前,特意跟她说:“别给我买墓地,我不想在地下挤着。把我撒去海边吧,我喜欢听海浪的声音。”小李按照妈妈的意愿办了海葬,仪式那天,她带着妈妈的照片,在船上撒了一把妈妈最爱的茉莉花,风把花瓣吹向大海,旁边的工作人员还帮忙录了视频,说“这是生命最温柔的告别”。现在很多地方还有海葬纪念墙,把逝者的名字刻在墙上,家属想的时候,可以去海边看看墙,吹吹海风,比挤在墓地里更温馨。

其实国家提倡海葬,从来不是要“简化”生命的告别,而是希望给生命一个更辽阔、更温柔的归处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“入土”,而是选择让生命回归自然,那些曾经的温暖与回忆,并不会因为海葬而消失——它会变成海风,变成浪花,变成海边的每一缕阳光,永远陪伴着我们。就像一位老人说的:“撒在海里,不是没了,是变成了更大的世界。”

国家提倡海葬吗为什么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