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整理旧物,翻到母亲生前拍的海边照片——她蹲在沙滩上捡贝壳,风把头发吹得乱乱的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。那一刻突然想起她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的话:“我走了,想回到海里。”可我那时候连“普通人能不能把骨灰撒到海里”都不确定,只知道抱着她的手哭。
后来查资料才明白,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支持海撒,这是生态葬的重要形式之一。只要手续合规,普通人完全可以实现这份温柔的告别。比如需要准备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所有直系亲属的同意书,还要联系正规的殡葬服务机构或民政部门指定单位。去年朋友帮父亲办海撒时,提前两周联系了当地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不仅指导他填了申请表,还提醒要避开禁渔期和旅游旺季,选在清晨的静谧海域,避免影响海洋生态。朋友说,整个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,反而因为工作人员的耐心,让他觉得父亲的告别更有温度。
说到海撒,很多人会想起那些流传的“图片大全”——不是冰冷的流程记录,而是藏着心意的生活片段。有的图片里,老人捧着老伴的骨灰盒,在子女搀扶下站在船头,用颤抖的手将骨灰缓缓撒向海面,旁边的女儿撒着母亲生前最爱的桂花,金黄的花瓣混着骨灰,像秋天的雨落进海里;有的图片里,年轻人把父亲的自行车锁在码头栏杆上,车筐里放着一束向日葵,对着大海喊:“爸,我骑你的车去了海边,你看,海还是那么蓝”;还有的图片里,孩子把装着爷爷骨灰的可降解气球松开,气球慢慢飘向高空,最后落在海面上,像爷爷生前陪他放的风筝。这些画面里没有刻意的煽情,只有真实的思念:有人把爱人的丝巾系在船舷,风把丝巾吹向海面,像她生前跳舞的样子;有人把父亲的钓鱼竿放在脚边,鱼线垂进海里,像他以前陪自己钓龙虾的午后。这些图片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每一个细节都贴着“生活”的温度——他们没把亲人困在墓穴里,而是让他回到了最熟悉的场景里。

常有人问,海撒会不会“太轻”?可对真正爱着的人来说,海撒是最厚重的深情。母亲生前总说“海是我的家”,每年夏天都要去海边住半个月,坐在礁石上看潮起潮落。去年我帮她办海撒那天,风很柔,海面上泛着细碎的光,我把她的墨镜放在船头,墨镜反射的阳光照得海面亮晶晶的,像她笑起来的眼睛。旁边的阿姨说,她丈夫的骨灰撒在这里三年了,“每次来都能看见他——浪打在礁石上,是他在敲我的门;风把头发吹起来,是他在摸我的头;连海边卖冰淇淋的阿姨都认识我,说‘你家老周又来陪你了’”。原来,海撒不是“消失”,是“融入”——亲人变成了风里的气息,浪里的回声,变成了每次去海边时,落在手背上的那阵温柔的风。

现在我手机里存了很多海撒的图片,不是为了“收藏”,而是为了记住:告别可以很温柔,普通人也能有这样的选择。那些图片里的每一个场景,都是普通人用爱写的诗——没有昂贵的墓碑,没有复杂的仪式,只有一颗想让亲人“回家”的心。如果你也问“普通人可以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吗”,我会说:“可以,只要你找对正规渠道,只要你想让他回到最爱的地方,海会接住你的思念,把它变成每一阵吹过的风,每一朵涌起的浪,永远陪着你。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