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刚醒,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扑过来,亲海公园的石板路沾着晨露,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已经蹲在墙前。她把三枝白菊轻轻放在脚边,指尖抚过墙面上"陈默 1958-2021 爱海的老水手"几个字,指腹蹭掉刻痕里的细沙——那是上回涨潮时海风卷进来的,她每回都要仔细挑干净,说"别让沙子硌着他的名字"。

这面浅灰色的墙就是北京市海撒纪念墙。作为北京海撒服务的配套设施,它坐落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渤海湾畔,与北京市民政部门的海撒航线终点仅几海里之隔。墙身用耐盐蚀的花岗岩砌成,表面被海风磨得温润,像被无数双手摩挲过的旧书脊。每块石材上都刻着逝者的姓名与生卒年月,有的旁侧还留着家属的悄悄话:"妈妈,我带您看海了""老周,你要的自由,我给你了"。转角处的海浪浮雕刚好接住晨光,把海的褶皱刻进石头里,连风掠过的弧度都像海浪的模样。

守墙的张师傅在这里待了五年,工具箱里总放着块洗得发白的毛巾和一瓶常温矿泉水——毛巾是帮家属擦名字的,矿泉水是给擦完手的人递的。他说去年冬天有个穿薄羽绒服的小伙子,蹲在"李建国"的名字前,哈一口热气,用袖口擦一下,再哈一口,再擦。"我爸是卡车司机,一辈子没见过海,临终前说'要是能去海里漂漂就好了'。"小伙子擦得鼻尖通红,"上次来的时候刻痕里进了雪,我怕冻着他,就用手心焐,焐化了再擦。"张师傅递过热奶茶,小伙子却先倒了点在墙根:"爸,你也喝口热的。"

墙前的故事总带着暖。穿碎花裙的小姑娘踮脚把蜡笔画贴在妈妈的名字旁——画里有蓝海、白船,还有扎马尾的女人在笑;戴眼镜的老爷爷捧着旧相册,翻到某页指着穿泳裤的年轻人说:"你看,他二十岁去青岛,在海里泡一下午,晒得像黑炭还说'这才是男人该待的地方';还有对老夫妻,每年结婚纪念日都来系两朵玫瑰,说"等我们俩都走了,也把名字刻在一起,到时候在海里手拉手,看墙上的自己"。

北京市海撒纪念墙-1

傍晚的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,纪念墙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墙根的菊花上、张师傅的工具箱上,落在每个寻着思念来的人身上。风里传来货轮的汽笛声,像谁在喊名字,墙面上的字泛着暖光,像海把思念冲成了温柔的形状。有人说海没有边界,可这面墙给了思念具体的坐标——你在海里漂着,我在墙上等着,风捎去我的话,浪带回你的消息,这样的想念,从来都不会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