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朋友聊天,她提到家里老人临终前留了个心愿——想把骨灰撒进大海。可她有点犯嘀咕:现在国家还允许海葬吗?会不会有什么限制?其实答案很明确:国家不仅允许海葬,这些年还在大力推广这种生态、环保的殡葬方式。

说到政策依据,早在2012年修订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就明确提出,国家鼓励和支持采用节地生态安葬方式,而海葬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种。为什么要鼓励海葬?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地资源的紧张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死亡人口约1000万,若都选择传统土葬,每年需要新增约1000万平方米的墓地,这相当于1.5万个足球场的面积。而海葬完全不需要土地,连墓碑都不用立——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后,会随着洋流自然分解,里面的钙、磷等无机成分还能成为海洋浮游生物的养分,反而为海洋生态添了一份生机。

国家允许海葬吗现在还有吗-1

海葬早已不是小众选择,很多沿海城市都把它纳入了公益殡葬服务。比如青岛,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组织公益海葬活动,到2023年底已经有超过10万逝者通过这种方式回归自然;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家庭给予每例4000元补贴,还提供免费接送、告别仪式等服务;深圳的“海洋公益葬”更贴心,会为家属准备专属纪念证书,每年“海葬纪念日”还会组织海上追思。就连成都、武汉这样的内陆城市,也会和沿海殡葬机构合作,家属可以把骨灰寄到青岛,由当地统一安排撒海,全程有专业人员陪伴。

国家允许海葬吗现在还有吗-2

更让人欣慰的是,民众对海葬的接受度正在慢慢提高。过去很多人觉得没个墓碑就是没根,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家属意识到,根从来不是一块石头,而是心里的记忆。有位参与过青岛公益海葬的家属说:“撒骨灰的时候,海风把花瓣吹得满海都是,我突然觉得爸爸没走,他变成了浪花,变成了吹过耳边的风,反而比以前更近了。”还有位退休教师主动选了海葬,他说:“我一辈子喜欢大海,身后融入它,比躺小小的墓地舒服多了。”

随着生态殡葬理念普及,海葬只会越来越常态化。国家也在完善服务,比如有些地方尝试数字化海葬,为逝者建线上纪念空间,家属能通过手机看虚拟墓碑,上传回忆文字和照片。其实不管哪种方式,核心都是对逝者的尊重。海葬被支持,正是因为它用最温柔的方式,让逝者回归自然,也让生者放下必须留痕迹的执念——毕竟,最好的怀念,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名字,而是想起时,心里那股温暖的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