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前后,青岛唐岛湾的码头上总会停着几艘挂着素色飘带的船。船上的人捧着用菊花包裹的骨灰盒,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将骨灰缓缓撒向泛着微光的海面——这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常见的“骨灰海撒”场景。对很多家庭来说,这种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的方式,比传统土葬更符合亲人“想要自由”的心愿,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:海撒要花多少钱?国家有没有补贴?
骨灰海撒的费用并没有想象中高。一次海撒服务的费用主要包括几部分:骨灰从殡仪馆到码头的运输费、专用船舶的使用费、工作人员的服务费,还有花瓣、可降解骨灰袋这些耗材钱。不同城市的定价略有差异,比如北京、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,单次海撒大概在3000-5000元之间;像济南、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,费用大概在2000-3500元;而一些沿海小城,比如威海、湛江,费用可能低至1500元左右。这些费用大多是“明码标价”,由正规的殡葬服务机构收取,不会有额外的隐性消费。

国家补贴”,其实国家层面并没有统一的强制规定,但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推广生态殡葬,都出台了具体的补贴措施。比如北京早在2017年就将海撒纳入“生态安葬补贴”范围,本市户籍居民选择海撒的,每例可以领4000元补贴,差不多覆盖了大部分费用;上海2023年起,本市户籍居民海撒可获5000元补贴,还免费提供骨灰临时寄存、追思仪式场地等附加服务;青岛2022年出台的《青岛市生态安葬奖补办法》规定,户籍居民海撒补贴3000元,非户籍居民也能享受1500元;就连西部的成都,2024年也加入了“补贴阵营”,户籍居民海撒每例补贴2000元。这些补贴不是“噱头”,是真金白银的支持——我认识一位上海的李叔叔,他今年春天给母亲办了海撒,拿到5000元补贴时说:“不是图钱,是觉得政府懂我们的选择。”
申请补贴的流程也不复杂。一般需要准备亲属关系证明(比如户口本、结婚证)、海撒服务机构出具的协议和骨灰处理证明、申请人的身份证。大部分城市都支持线上申请,比如北京可以通过“北京市殡葬服务平台”提交材料,上海则能在“随申办”上办理,审核通过后,补贴会直接打到申请人的银行卡里。有些社区还会主动上门讲解政策,避免家属“跑冤枉路”。
为什么会有这些补贴?说到底,是国家和地方对“生态殡葬”的鼓励。传统土葬不仅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,有些地方还存在“厚葬攀比”的风气,而海撒是“零占地”的生态方式,既符合中国人“叶落归根”的传统,又顺应了“绿色发展”的要求。补贴不是“福利”,是一种“导向”——引导更多人从“比墓地大小”转向“比心意轻重”,让送别亲人的方式更有温度,也更可持续。
其实对很多选择海撒的人来说,补贴从来不是最核心的考量。我采访过一位杭州的陈先生,他去年给去世的妻子办了海撒,没有申请补贴(因为他不是杭州户籍),但他说:“我妻子生前最喜欢看海,说以后要变成‘海里的鱼’。能帮她实现愿望,比什么都强。”而那些补贴政策,更像是一份“理解”——是社会对这种“非传统选择”的认可,是告诉那些家庭:“你们的选择,没错。”
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“海撒补贴”的队伍,比如深圳、西安、福州……这些政策背后,是“以人为本”的温度,是对“生命尊严”的尊重。就像一位殡葬工作者说的:“海撒不是‘结束’,是‘另一种开始’。而我们要做的,是让这个‘开始’,更温暖一点,更轻松一点。”
最后想说的是,不管有没有补贴,选择海撒的人,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“爱”着亲人。而那些补贴,不过是社会递来的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