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末总飘着糖炒栗子的香,可有些味道再也尝不到——比如妈妈煮的梨汤,比如爸爸捏的糖人。当我们终于要和最爱的人做最后一次告别,总想找个能装下所有思念的地方,于是很多人选择海葬:让亲人的骨灰随海浪飘向远方,没有墓碑的束缚,只有天地的辽阔。
办海葬得找官方机构才安心。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是北京唯一指定的骨灰撒海承办单位,咨询电话是010-62184144。别着急拨电话,先唠唠要准备的事儿:需提前10天左右预约,带好死亡证明、家属身份证,若骨灰存放在殡仪馆还得拿寄存证;服务中心每月通常组织1-2次集体海葬,集合点在天津塘沽码头,早上6点多集合,车程约2小时,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确认时间,提醒穿舒服的鞋子、带温水和伞——海边风大,偶尔飘点小雨。

常有人问“仪式会不会太简单”,其实满是温度。去年陪邻居张阿姨去海葬,服务中心的小伙子全程扶着她:登船时帮拎骨灰盒,船开了递热水,到撒海区域先默哀3分钟,放了首《送别》——那是张阿姨老伴生前最爱的歌;撒骨灰时,工作人员把骨灰和粉色康乃馨花瓣混在带孔的绢布袋里,说“这样会慢慢飘,像跟着浪花散步”;张阿姨抖着手倒,小伙子轻扶她手腕:“不急,想多说两句就说”;最后给了张浅蓝证书,写着撒海日期和经纬度,张阿姨把它装在木框里,每天睡前摸一摸:“想他时看坐标,好像他在海里等我”。

也有人担心“海葬后没人管”,其实服务挺细。撒海区域是国家划定的“渤海湾海葬区”,有浮标标记,不会被船只打扰;每年清明有“海上追思会”,去年50多个家庭带着鲜花、卡片和亲人爱吃的零食,服务中心帮着把卡片系在浮球上,把零食撒进海:“大海会传心意”;若想单独海葬,可和服务中心商量,他们会协调小型渔船,安排1-2个工作人员陪同,就是得提前等一等。

昨天在菜市场碰见卖鱼的王哥,他说去年把父亲撒去海里:“以前觉得海葬是‘扔了’,后来才懂,父亲生前最爱海边钓鱼,这是让他回‘老地方’。现在每次去海边,带瓶二锅头倒一点,风一吹酒味儿飘起来,像他在跟我碰杯。”
海葬从不是放弃,是另一种陪伴——风里的咸味儿是亲人的呼吸,浪花拍岸是他们说“我很好”。而服务中心的电话,是连接这份陪伴的桥。拨通010-62184144,不是找一个流程,是找一种温柔的告别方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