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的风里总带着海的咸味儿,作为一座枕着黄海的城市,关于海军、军舰的记忆早就在街巷里扎了根。要是问哪里能看到真正的海军军舰,老连云港人准会笑着指向北边——赣榆区的连云港海军纪念馆,那是藏着“功勋舰”的地方。

从市区出发沿着204国道往北,40分钟车程就能看见纪念馆的蓝色招牌。远远望去,港湾里的“西宁”舰像个沉稳的巨人,编号108的白色字体在浅灰色舰身上格外显眼。这艘军舰可是中国海军的“老伙计”:上世纪80年代下水,是第一代自主研制的导弹驱逐舰,曾经穿越赤道访问过南亚三国,还参加过多次远洋训练。如今它退役了,却把“走向深蓝”的故事留在了连云港。踩着舷梯登上舰桥,风裹着海的气息扑过来,舰身的钢板还留着当年海风磨的痕迹,作战指挥室里的海图、信号灯都保持着原样,连水兵宿舍的上下铺都摆着叠成“豆腐块”的被子——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集合哨声。

纪念馆里的“宝贝”可不止“西宁”舰。旁边的码头上停着353号常规动力潜艇,圆滚滚的艇身像条睡着了的大鱼,走进内部狭窄的通道,能看见当年水兵们操作的鱼雷发射管、雷达仪器,每一寸空间都写满了“坚守”。展厅里还摆着舰炮、鱼雷模型,墙上的老照片串起了连云港海军的成长:50年代的木壳鱼雷艇、80年代的补给舰,还有近年来新型军舰的雄姿。最让小朋友着迷的是互动区——坐在模拟驾驶舱里操作“军舰”穿越海峡,或者戴上耳机听老水兵讲“当年远航时用海水泡方便面”的趣事,连路过的老人都凑过来,指着照片里的年轻水兵说“那是我侄子,当年在舰上当通信兵”。

其实连云港的海军文化早渗进了烟火气里。每年海军节,纪念馆会办开放日,小朋友举着小国旗围在“西宁”舰旁,水兵们教他们打水手结;社区里的阿姨会熬姜茶送到哨所,说“你们守着海,我们守着你们”;连海边大排档的老板都能聊两句“108舰当年的远航故事”——这些细碎的日常,把“军舰”从课本里的符号变成了有温度的存在。

连云港哪里有海军军舰-1

要是打算去看军舰,不妨挑个晴天的上午,阳光照在舰身上,海风吹得没那么烈。记得提前在公众号预约,纪念馆免费但要守规矩:别乱摸仪器,别爬舰身,毕竟这些都是“功勋舰”。要是碰到讲解员讲“西宁”舰的故事,一定要多问两句——它最远去过哪里?”“当年远航时吃什么?”会听到很多好玩的细节:穿越赤道时水兵们用海水互相泼洒“赤道仪式”,访问外国港口时当地小朋友举着中国国旗追着军舰跑。

连云港哪里有海军军舰-2

站在“西宁”舰旁,触摸着被海风磨亮的钢板,忽然就懂了老人们说的“军舰是海的守护者”。风还在吹,远处的渔船鸣笛归航,而这艘老军舰就那样静静地泊着,把关于海、关于守护的故事,讲给每一个来听的人。

等你离开的时候,回头再看一眼纪念馆的方向,蓝天下的“西宁”舰像在挥手——它守着连云港的海,也守着每一个关于“海军梦”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