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小区凉亭里,王大爷举着保温杯问:“我家儿子说想让我百年后海葬,可我听楼下老李说‘现在政策好像没了’,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?”旁边几个阿姨也凑过来:“对啊,前两年还老有宣传,现在怎么没动静了?
王大爷的疑问,也是很多人心里的困惑——这些年,海葬作为身后事的“绿色选择”,曾被广泛讨论,但最近似乎“声量小了”,难道真的“没政策”了?
答案是:海葬这个“老选择”,从来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。早在2016年,民政部就将海葬纳入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为重点推广的生态安葬方式。这些年,从沿海到内陆,很多地方的海葬服务一直在持续:上海的“骨灰撒海”项目已坚持23年,每年服务上千个家庭;青岛从2019年起免费提供海葬服务,包括车辆接送、骨灰盒、纪念证书;杭州甚至将海葬纳入“民生实事项目”,社区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讲解政策。
更让人安心的是,现在的海葬服务早已不是“简单撒骨灰”。张阿姨去年送老伴海葬,社区提前一周帮她核对身份证、死亡证明,还提醒“不用买塑料骨灰盒,街道发可降解的”。当天清晨,大巴车直接开到小区门口,船上有志愿者扶着她,撒骨灰时工作人员轻声说:“阿姨,您要是想哭就哭,我们陪着您。”结束后,她拿到一本烫金的《骨灰撒海纪念证》,里面夹着写有撒海经纬度的蓝色卡片——“此处是亲人与大海相拥的地方”。
为什么有人觉得“没消息”?因为政策从“推广”转向“做深做细”。以前可能贴海报,现在是“精准对接”:网格员会给有需求的家庭上门讲政策;有的地方推出“数字纪念墙”,家属可上传照片、文字在线追思;清明还有“海上追思会”,用鲜花代替烧纸,用朗诵代替哭声。环保要求也更严:划定专门“生态撒海区”避开鱼类洄游路线,骨灰盒必须是淀粉基材料,3个月就能分解;撒骨灰要慢要匀,避免集中堆积。
王大爷听了笑:“原来政策变‘细’了啊!那我放心了,等我走了就去海里跟老伙计‘钓鱼’。”旁边阿姨点头:“这样的政策才贴心。”
海葬从来不是“政策选择题”,而是“生命温柔题”——它用大海装下思念,用服务缓解伤痛,用环保守住家园。那些“政策没了”的疑问,不过是它从“热闹宣传”变成了“默默陪伴”。
现在再问“海葬政策还有没有”,答案很明确:它一直在,在社区的上门讲解里,在纪念证的烫金里,在被温柔对待的大海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