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吴淞口码头,风裹着江面上的薄雾掠过肩头,58岁的陈芳攥着妈妈的骨灰盒,跟着工作人员往船上走——这是她为妈妈选的“最后一次旅行”。去年妈妈走后,她纠结了三个月,最终决定海葬:“妈妈生前最爱去外滩看江,说等老了要变成‘江里的鱼’,现在换成海里的浪,应该也会喜欢。
在上海,像陈芳这样选择海葬的家庭越来越多,但第一次接触时,很多人都会犯愁:“海葬要办啥手续?会不会很麻烦?”其实把步骤拆开来理,每一步都藏着“把告别做仔细”的心意。
第一步:先“找对门”,确认资格不跑空
上海海葬的受理范围很明确:要么是本市户籍居民,要么是在上海去世并在上海火化的非本市户籍居民。简单说,只要老人在上海走完最后一程,哪怕是外地户口,也能申请。受理单位是各区县殡葬管理所(比如浦东新区殡葬管理所、黄浦区殡葬管理所),或者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的官方机构(上海市海葬服务中心”)。陈芳就是提前给浦东殡葬管理所打了电话,工作人员耐心告诉她:“带好材料直接来,不用预约。”
第二步:理“纸片子”,材料准备要仔细
海葬的材料不算多,但每一样都得“齐整”。主要有四样:一是死亡证明(医院开的《居民死亡医学证明》或派出所的注销证明);二是骨灰寄存证(如果骨灰存在殡仪馆,得带上这个);三是申请人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(户口本、结婚证或者派出所开的证明都行);四是“同意书”——如果有多个继承人(比如兄弟姐妹),得所有人签字同意。陈芳的邻居张阿姨去年办的时候,弟弟在加拿大,特意让弟弟发了电子签名的同意书,公证后也能用,工作人员说:“只要是真实意愿,形式灵活点没关系。”
第三步:选日子,给亲人挑“合适的航程”
上海的海葬分“集体”和“家庭定制”两种。集体海葬是政府推广的生态方式,每年春秋两季(3-5月、9-11月)有固定班次,几乎免费(只收10块钱材料工本费);想更私密就选家庭单独海葬,费用大概3000-5000块,时间可以商量。陈芳选了今年4月的集体海葬:“妈妈喜欢热闹,和大家一起走,不会孤单。”选好日子后,工作人员会通知集合点(一般是吴淞口或宝杨路码头),还提醒她带点可降解的遗物——比如妈妈生前的棉质手帕,或者一束白菊。
第四步:现场流程,最后一程的温暖细节
海葬当天的流程比想象中更有温度。早上8点,陈芳在码头集合,工作人员发了《仪式指南》和白菊。船上的仪式很简洁:默哀三分钟、念一段悼词,然后是“撒骨灰”——工作人员把骨灰装进淡蓝色的可降解纸罐(陈芳特意选了妈妈喜欢的颜色),递到她手里。风有点大,工作人员扶着她的胳膊,慢慢倾斜罐子,骨灰顺着风飘进海里,她把白菊轻轻放进水里,看着花瓣随浪飘远,突然觉得心里的石头轻了一点。
结束后,工作人员给陈芳一份《海葬证明》,上面写着妈妈的名字、海葬日期和地点。这份证明用来注销户口、办理遗产都能用。陈芳把证明夹在妈妈的相册里,旁边是妈妈在外滩拍的照片——照片里的妈妈穿花裙子,笑着比耶,背景是黄浦江的浪。
其实海葬的手续从来不是“麻烦”,是“把告别做认真”的方式。就像陈芳说的:“我花了一个月理清楚这些步骤,不是为了应付流程,是想让妈妈的最后一程,每一步都‘对’。”那些需要确认的资格、需要准备的材料、需要挑选的日子,都是给这份“永远的告别”最郑重的仪式感。
风里的浪声又响起来,陈芳站在码头边,看着远处的船影消失在海平面。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证明,突然想起妈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