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风裹着寒意掠过青岛八大峡的海岸线,张阿姨攥着老伴的骨灰盒站在岸边——她想完成老伴“归向大海”的遗愿,可望着远处泛着冷光的海浪,又忍不住犹豫:冬天真的能办海葬吗?流程会不会和夏天不一样?像张阿姨这样的顾虑,很多想在冬天办海葬的家属都有,但答案比想象中更温暖。
冬天办理海葬并没有政策限制。全国多地民政部门明确表示,骨灰撒海服务全年无休,只要天气条件允许(无极端大风、暴雨或严重海冰),就能正常开展。以北方为例,青岛、大连的海葬机构会根据潮汐和气温调整时间,比如选上午10点到12点,这时气温相对较高,海面也更平稳;若遇轻度海冰,会安排破冰船保障航行。南方的厦门、深圳更不必说,冬天气温温和,海葬几乎和春秋季一样顺畅。就连张阿姨所在的青岛,11月到次年2月每月都有2-3次海葬场次,去年冬天就有120多户家属完成了仪式。
不过冬天办海葬,确实要多做一点“暖准备”。首先是自身保暖——海边的风比市区冷3-5℃,建议穿防风羽绒服、加绒裤,戴帽子、手套和围巾,避免长时间站在甲板上。其次是骨灰盒选择,一定要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可降解材料(比如纸质、竹制或淀粉基),这类盒子在海水中会自然分解,且降解速度不受水温影响。若有老人或小孩同行,提前和机构沟通,通常能安排优先登船或临时休息区,减少奔波劳顿。
现在办理海葬的流程其实很清晰,分四步就能走通。第一步是“找对门”:通过当地民政官网、微信公众号,或拨打12345,找到有“骨灰撒海资质”的正规机构(别信“私人海葬”,容易踩坑)。第二步是“备齐料”:带好逝者死亡证明、骨灰寄存证,以及经办人的身份证(委托他人要带委托书)。第三步是“定时间”:机构会根据天气通知集合点(多为海边码头),部分机构还提供免费专车接送。第四步是“做仪式”:登船后,工作人员会引导默哀、读祭文、撒花瓣,最后将骨灰缓缓撒海——冬天的仪式不会简化,但会控制时间,避免家属受冷。仪式结束后,机构会发“骨灰撒海纪念证书”,有些还会给GPS坐标,方便日后追思。
其实最让人安心的,是冬天海葬里的“人文温度”。去年冬天,大连的王女士带着母亲的骨灰参加海葬,工作人员特意给她递了一杯热姜茶:“阿姨肯定希望你暖着。”青岛的张阿姨完成仪式后,望着远处的海鸥说:“老伴生前爱钓冬鱼,说冬天的海最静,像他的脾气。现在他归了海,倒像从来没离开过。”是啊,海葬的意义从不是“季节的选择”,而是“心意的抵达”——不管是春的温柔、夏的热烈,还是冬的宁静,大海都能接住所有的思念。
最后想提醒的是,别被“冬天办海葬不吉利”的说法影响——海葬的核心是尊重逝者意愿,合法合规的仪式,从来没有“季节禁忌”。只要做好准备,冬天的海,一样能成为亲人最温暖的“归处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风是冷的,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——我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