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,黄浦江的浪卷着老码头的汽笛声,东海的风裹着远洋轮的鸣响——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海葬,不是因为“便宜”,而是这份与江海相融的结局,刚好接住了亲人“归向熟悉风景”的心愿。可第一次接触海葬的人,最想问的总是:“上海海葬收费大概是多少?会不会给家里添负担?”其实答案藏在码头的风里:海葬的核心服务早已“公益化”,大部分家庭的花费,不过是一点“心意的小成本”。
上海的公益海葬是市民政局主导的民生项目,从2019年起,基本服务就全面免费——包括撒海用的船舶、专业殡仪人员的引导、骨灰撒放的流程,甚至部分区会提供简易的可降解骨灰盒。简单说,“把亲人的骨灰撒进大海”这件最关键的事,不用花一分钱。就像去年帮父亲完成海葬的周先生说:“我爸是老水手,一辈子在吴淞口跑船,申请公益海葬时,工作人员说‘基本服务都免费’,那一刻我鼻子发酸——原来他的‘归海梦’,不用花大钱就能实现。”
家属多少会有一点“自主选择的花费”,但都不是强制的。比如骨灰盒,有的家庭觉得简易款太素,会选定制的可降解材质:竹编的纹理像父亲种过的竹子,纸浆的质感像母亲叠过的纸船,价格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;再比如交通,住得远的家庭可以选服务机构的有偿接送大巴(每人三四十块),或者自己坐地铁去码头——从人民广场坐3号线到吴淞口,单程只要7块钱;还有仪式上的小细节,想给亲人带一束他最爱的白玉兰,或者在船上放一首《天涯歌女》(他生前总哼的曲子),这些增值服务大多几百块就能搞定。上个月刚办完母亲海葬的王小姐算过账:“竹编骨灰盒260块,打车去码头70块,买了束白菊40块,总共才370块——比买块墓地的零头还少,却圆了妈妈‘要和爸爸一起漂在海上’的梦。”
也有少数家庭会选“定制化海葬”,比如包一艘小船,只和最亲的人完成仪式,或者选特定的海域(比如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外高桥码头附近)。这种服务价格会高些,大概几千到几万不等,但属于“个性化需求”,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。还有人问“是不是要收‘撒海费’?”其实不用——公益服务已经覆盖了所有核心成本,申请通过就不用掏这笔钱。
想申请公益海葬很简单。带好亲人的死亡证明、自己的身份证、能证明亲属关系的证件(比如户口本),去各区的殡仪馆或殡葬服务中心就行。比如徐汇区的家属可以去龙华殡仪馆,浦东新区的去浦东殡仪馆,都有专门的“海葬服务窗口”,工作人员会一步步教你填申请表。一般提前2-3周申请,就能拿到具体的时间和码头信息——这个月的仪式在吴淞口,下个月可能在洋山港,都是上海最有“海味”的地方。
说到底,海葬的费用从来不是“门槛”,而是“心意的选择”。上海用公益服务托住了最基本的需求,让每一个想让亲人“归海”的家庭,都能不用为钱发愁。就像码头的风里飘着的豆浆香,就像海浪拍打着船舷的声音,所有的花费都成了“值得”的小事——因为最好的告别,从来不是昂贵的墓地里的一块碑,而是让他回到最爱的浪涛里,变成星星,变成风,变成上海永远的一部分。就像林阿姨站在船头撒骨灰时说的:“妈妈,你看,浪是暖的,风是软的,我们没花多少钱,却把你送回了最爱的地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