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通州运河码头飘着股槐花香,风里裹着点咸咸的水汽。几个抱着素色骨灰盒的家庭,正跟着穿蓝制服的工作人员往白色海葬船上走——这是北京今年春天的第三场公益海葬,船尾的旗帜上,"生命归海"四个字被风掀得猎猎作响。
很多北京人可能不知道,这样的公益海葬已经默默做了快20年。从2005年试运营开始,民政部门把"让生命回归自然"做成了实实在在的温暖:只要是北京户籍的逝者,家属带着死亡证明、户口本和身份证,到户籍所在地的殡葬服务中心填张申请表,就能免费报名。没有复杂的手续,不用花一分钱——船只、鲜花、工作人员的引导,甚至用来混合骨灰的花瓣,都是公益项目包圆的。负责统筹的王姐说:"去年有位独居老人,临终前给社区打电话说想海葬,我们上门帮他办了手续,下葬那天社区志愿者陪着他的远房侄子,老人的骨灰撒进海里时,侄子说'叔终于实现愿望了',听得我们都酸了鼻子。"
海葬的过程从来不是"冰冷的流程"。船要开两个多小时到渤海湾深处,工作人员会提前给家属递上热姜茶,怕海风凉;舱里摆着小桌,上面放着素色的纸笺,想写点话给逝者的,可以写了折成纸船;到了指定海域,广播里会放段轻缓的钢琴曲——不是哀乐,是很多家属点的《大海啊故乡》。撒骨灰时,工作人员会蹲下来教:"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,小勺子慢慢撒,别着急,让它跟着浪飘。"有次见个7岁的小姑娘,捧着爷爷的骨灰罐,奶声奶气问:"爷爷会变成小海豚吗?"工作人员笑着说:"会呀,爷爷会变成最可爱的那只,天天在海里翻跟头。"小姑娘就歪着脑袋,把骨灰撒得很慢,像在给小海豚喂糖。
最动人的永远是家属的故事。去年秋天跟船时,遇到一对老夫妻,拿着两张泛黄的北戴河旧照片——那是他们结婚30周年的纪念照。老太太说:"我们俩年轻时候总去北戴河玩,老头子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,以后要把他撒在我们第一次看日出的海里。"撒骨灰时,老爷子的骨灰混着金盏花瓣落进海里,老太太把照片轻轻放在船栏上,说:"老东西,我帮你找着咱们的日出了。"风把照片吹得晃了晃,刚好对准东边的海平面,阳光穿过云层,照得海里的花瓣泛着光。旁边的家属有人掏出手机拍,有人默默抹眼泪,却没人觉得"凄凉"——就像一位参加过三次海葬的阿姨说的:"以前觉得没个墓地心里空,现在才明白,让亲人住在海里,跟浪花、鱼群作伴,比锁在小方格里更踏实。"
现在北京的公益海葬每年能办十几次,春天选三月到五月,秋天选九月到十一月,都是海风温柔、阳光正好的日子。船上的故事一直在变:有陪着父母送孩子的,有兄弟姐妹一起送哥哥的,还有老两口提前给自己预约的——上次有对60岁的夫妻,手拉手来填申请表,说"等我们走了,就一起飘在海里,省得孩子们跑墓地麻烦"。王姐说,最开心的是听见家属反馈:"没想到这么暖"——其实公益海葬从来不是"简化",是换了一种方式让爱延续:那些曾经陪我们吃炸酱面、逛天坛、在胡同口等我们放学的人,现在变成了渤海湾的一朵浪,吹过通州的风里,飘着的槐花香里,甚至夏天吃的海蛎煎里,都藏着他们的影子。
船鸣笛返航时,张阿姨站在船尾望着海里的花瓣,摸出手机给女儿发消息:"你姥姥现在住海里了,以后我们去北戴河玩,就能跟她打招呼啦。"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刚好裹住落在肩头的一片槐叶——就像姥姥生前总帮她理头发的样子。海浪拍打着船舷,像谁在轻声说"我在这儿",又像谁在说"别难过"。其实生命从来没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