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边常有风裹着咸湿的水汽掠过,有人捧着骨灰盒站在船头,花瓣散进海里的瞬间,浪花卷走的不只是思念——其实很多人没意识到,海葬并非想象中那样“浪漫且环保”,背后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隐忧。
最戳人的是情感上的“无着落”。传统丧葬里,墓碑是“家”的延伸,逢年过节去扫扫墓,摸摸刻着名字的石碑,像跟TA说说话。可海葬之后呢?站在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水,你不知道哪朵浪里有TA的痕迹。我邻居张阿姨去年给老伴办了海葬,之后每个月都去海边坐半天,有次哭着说:“以前清明还能烧柱香,现在连个具体的地方都没有,想喊他一声,都怕风把声音吹散了。”那种“抓不住”的无力感,比失去本身更让人难受。不是说海葬没有思念的仪式,只是这种“看不见摸不着”的寄托,对很多重感情的人来说,太轻了。
再说说环境——别以为海葬就是“归还给自然”。骨灰本身可能含有的防腐剂、骨灰盒的材质是关键。有些家属图便宜,买的骨灰盒是劣质塑料或涂了油漆的木材,扔进海里不会降解,反而变成海洋垃圾;还有人会撒大量的鲜花、纸船甚至蜡烛,这些东西要么堵塞海洋生物的栖息地,要么释放有害物质。比如海南某海域曾监测到,频繁的海葬活动后,附近珊瑚礁的存活率下降了10%——珊瑚是海洋的“热带雨林”,它们的减少会连锁影响鱼群、贝类,最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渔业和生态。海是包容的,但不代表可以随意“投喂”。
操作中的“意外”也不少。海葬不是“找个船扔下去”那么简单,得符合海事部门的规定:要选指定的海域,要避开航道、养殖区,还要注意海流方向。可有些家属嫌麻烦,私自找渔船出海,结果遇到风浪差点翻船;还有的没算准海流,骨灰被冲回岸边——去年大连就有个案例,家属私自海葬后,骨灰被潮汐卷回沙滩,保洁人员发现后联系家属,家属捧着沾着沙的骨灰盒,哭着说“早知道就找正规机构了”。这种“好心办坏事”的情况,反而让逝者“不得安宁”。
文化里的“根”。中国人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“土”是归属感,是“落叶归根”的执念。我朋友小夏原本想给奶奶办海葬,奶奶生前却拉着她的手说:“我这辈子都在土里种庄稼,死了也想埋在土里,漂在海上多孤单啊。”小夏想了想,最后选了树葬——把骨灰埋在奶奶生前种的桃树下,这样奶奶“还能守着自己的地”。对很多人来说,海葬的“浪漫”抵不过“入土”的踏实,毕竟文化刻在骨子里,不是一句“环保”就能抵消的。
其实海葬本身没有错,只是它不是“万能选项”。选择丧葬方式,说到底是选“让自己和逝者都安心”的方式——如果在意情感的寄托,选墓碑或树葬;如果在意环保,选可降解骨灰盒的海葬;但如果没考虑清楚这些隐忧,贸然选海葬,可能反而让思念变成负担。
风又吹过海边,这次我没看见捧着骨灰盒的人,只看见一对老夫妻在捡沙滩上的垃圾。或许真正的“归自然”,是先学会尊重自然,也尊重自己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