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掠过海岸线,礁石上还沾着昨夜的潮痕——这两年,越来越多人选择让逝者以“海葬”的方式回归自然,但“随意撒骨灰”的疑问也跟着冒了出来。上周在海边散步,碰到正在整理白菊的张阿姨,她抹了抹眼角说:“我家老头走的时候说想回大海,但我们不敢乱撒,生怕犯了规矩。”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顾虑很常见,今天就聊聊“现在能不能随意海葬”的事儿。
答案很明确——不能随意。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海葬都有严格的规范流程。首先得找当地正规的殡葬服务机构,比如上海的“海上清明”、青岛的“海之眠”,都是官方认可的公益项目。接下来要提交逝者的死亡证明、骨灰寄存凭证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,机构会帮忙办理《海葬服务确认书》。更关键的是,海葬得去指定海域——比如大连的渤海生态海域、厦门的东海清洁海域,这些区域是经过环保部门评估的,不会影响海洋生态或渔业生产。前阵子青岛有个小伙子偷偷把母亲的骨灰撒在老家海边的养殖区,结果被渔政部门提醒:“不是不让你尽孝,这片海是养鱼的,乱撒会坏了水质,也对不起你妈想回归自然的心意。”
为什么要守这些规矩?最核心的是保护海洋环境。骨灰本身是碳酸钙,没什么污染,但如果随意撒在近岸的旅游区、养殖区,很可能和塑料袋、饮料瓶混在一起,反而把“回归自然”变成了“污染自然”。更重要的是对逝者的尊重——去年深圳一场集体海葬仪式上,工作人员把骨灰装在可降解的纸罐里,罐身贴着家属写的便签:“爸,你最爱的象棋我放进去了,在海里能找到棋友吗?”船开到指定海域时,大家捧着纸罐站成一排,主持人轻声说:“让我们送亲人最后一程。”风把便签纸吹得轻轻晃动,海浪接住纸罐,慢慢沉进蓝色里。这样的流程不是“麻烦”,是让告别有了仪式感,让逝者的最后一步走得体面。
其实规范后的海葬,藏着更多温度。杭州每年清明的“追思号”海葬船很受欢迎,船上有花艺师用白菊编了花链,有心理师陪着家属聊天,甚至会提前问家属“逝者生前喜欢听什么歌”——去年有个小女孩抱着爸爸的骨灰罐,船上放起了《小星星》,她对着大海喊:“爸爸,我把你给我折的纸星星放进去了,你要记得看哦!”工作人员蹲下来帮她把纸罐放进海里,浪花卷着纸罐飘远,旁边的阿姨递来一杯热姜茶:“你爸爸听见了,他在海里看着你呢。”
说到底,海葬从来不是“把骨灰往海里一撒”的简单动作,而是一场需要“用心”的告别。现在的规范不是“限制”,是给这份心意套上了保护壳——既不让海洋受伤,也不让亲情留遗憾。如果你也想让逝者回到大海,不妨先找正规机构问问:“我家亲人想回哪片海?”“需要准备什么材料?”毕竟最好的怀念,是带着规矩的温柔,是守着底线的深情。就像张阿姨说的,上周她终于完成了老头的心愿:“我们跟着机构去了指定海域,把他的骨灰放进纸罐,还撒了一把他最爱的茶叶。风把茶叶吹得飘起来,像他生前在阳台喝茶的样子——这样的告别,才对得起他说的‘想回大海’。”
海风又掠过海岸线,礁石上的潮痕干了,留下一片清浅的印子——那是大海给逝者的回信,也是给生者的安慰:“我接住了,你们的心意,我接住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