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失去亲人的漫长日子里,慢慢接受了“离别”这件事,有时候会突然想起他们生前说过的“想变成风,变成海”——于是海葬,成了我们和他们最后的约定。可真要开始办的时候,却有点摸不着头脑:该找哪个部门?要准备什么材料?现场会是什么样的?别急,我把自己帮朋友办理的过程,还有问来的靠谱信息,慢慢说给你听。
首先要找对负责海葬的部门。现在大部分城市的海葬服务,都是由民政局下属的殡葬管理处或者专门的殡葬服务中心负责的——比如北京是“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”,上海是“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”。如果实在不清楚,可以打12345市民热线问,或者查当地政务服务网的“殡葬服务”专栏,一般都有明确的联系方式。有些地方还开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,XX市海葬服务”,直接在上面就能查到流程,不用跑线下。我朋友上次就是先打了市民热线,很快找到了当地的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还主动加了她微信,把流程发了一份,特别贴心。
接下来是准备材料,其实不需要太复杂的东西,但得带齐——毕竟这是关于亲人的“最后一件事”,得认真。一般需要这几样:亲人的死亡证明(原件或者复印件都行,要盖过章的);骨灰寄存证(如果骨灰存放在殡仪馆的话,要带这个证明,证明骨灰是合法存放的);家属的身份证(办理的人要带自己的身份证,最好是直系亲属,比如配偶、子女);海葬协议书(有些地方是现场签,有些可以提前在网上填)。记得把这些材料都装在一个文件袋里,别漏了——我朋友上次就是忘带骨灰寄存证,又跑了一趟殡仪馆,折腾了大半天,所以一定要提前核对一遍。
然后是预约流程。海葬不是每天都能办的,因为要考虑潮汐、天气,还有船舶的安排,一般每月有1-2次固定的批次,所以得提前1-2周预约。预约的时候要问清楚这几件事:集合地点(一般是某个码头,比如青岛是“团岛码头”)、集合时间(通常是早上8点左右,因为要赶潮汐)、需要带的个人物品(比如鲜花——要选可降解的,比如菊花、百合,别买塑料包装的;还有亲人的照片,或者他们生前喜欢的小物件,比如一枚硬币、一张明信片,只要是可降解的就行)。我朋友那次是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的,填了亲人的信息、自己的联系方式,然后选了最近的一个批次,很快就收到了确认短信,上面写着“请于XX日早8点到XX码头集合,带好相关材料”。
到了现场那天,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“正式”,反而像一场“温柔的告别”。大家在码头集合,工作人员会核对每个人的信息,然后发一个写着亲人名字的小牌牌。登船后,船上有简单的集体追思仪式,主持人会念一段悼词:“今天我们带着最爱的人,来赴一场海的约定。风会记得他们的名字,浪会带着他们回家。”然后大家可以轮流说点想对亲人说的话——我朋友拿着她妈妈生前织的围巾,说“妈,你织的围巾我还戴着,今天带你去看海,你说过要教我游泳,以后我每次去海边,都像你在陪我”,旁边的人都跟着掉眼泪,但心里却很踏实。等到了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会拿出可降解的骨灰盒,教大家怎么撒:“轻轻打开盒子,慢慢倒下去,让骨灰跟着海浪走——别着急,我们有的是时间。”我朋友蹲在船边,把妈妈的骨灰一点点撒进海里,旁边的工作人员递过来一束菊花,她把花也放了下去,看着菊花随着海浪漂远,突然觉得妈妈真的变成了风,变成了海,就在身边。
最后想说几个小贴士,都是过来人总结的:提前查好天气,如果有风或者下雨,可能会改时间,所以要留个工作人员的电话,提前一天确认;带点矿泉水和纸巾,船上可能有点晃,情绪激动的时候也需要擦眼泪;问清楚有没有海葬证明——有些地方会给一张“海葬证书”,上面有海域的坐标,以后想怀念的时候,可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