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半,海淀区紫竹院南路的梧桐叶还沾着露珠,立新幼儿园环保园的玻璃门就被小朋友的小鞋子“咚咚”敲响——穿着补丁背带裤的朵朵举着妈妈用旧T恤改的布口袋,里面装着昨天从阳台剪下的薄荷枝,眼睛亮得像两颗小星:“老师,我的‘自然小礼物’能种在种植角吗?”这是环保园每天最常见的开场,没有华丽的仪式,却藏着最鲜活的绿色密码。
走进园门,连走廊的风都带着“环保的温度”。原本单调的白墙被改造成“声音乐园”:旧奶粉罐裹上彩色布套,按大小排列成高低错落的“琴键”,孩子用小木槌一敲,就能发出“叮咚”“咚咚”的声响;洗手池旁没有生硬的“节约用水”标语,而是贴着孩子们手绘的“小水滴旅行记”——从水库到水管,再到小朋友的手心,每一滴水的“ journey”都被画成歪歪扭扭的连环画,连刚学会洗手的小班孩子都会指着画说:“小水滴跑了好远才来,要把它送回家哦!”户外沙池边见不到塑料铲子,取而代之的是捡来的树枝、松果和刷干净的废轮胎:孩子们用树枝搭“小房子”,用松果当“饼干”,连轮胎都成了“小火车”的车厢,玩累了就坐在轮胎上歇会儿,阳光晒得橡胶暖乎乎的,像抱着一块会呼吸的“小沙发”。
环保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,而是孩子每天要做的“小任务”。每周三是园里的“零废弃日”,孩子们会背着自己的不锈钢餐盒来上学,吃不完的清炒白菜会倒进班级的“堆肥箱”——箱子是用旧木箱改的,里面铺着干草和落叶,老师和孩子一起把剩菜埋进去,再撒点发酵粉。过两周挖开看,原本的剩菜变成了黑褐色的“土”,孩子们凑着鼻子闻:“像妈妈种的绿萝盆里的味道!”然后举着小铲子把“土”埋进种植角,给刚发芽的小番茄苗“喂饭”。还有“旧物变宝”活动,小宇用爷爷的旧算盘做了个“昆虫旅馆”:把算盘的格子填上干草、树皮和松针,挂在银杏树上,每天早入园都要去看——“昨天有只小蚂蚁住进去了!”“今天发现一只瓢虫在里面睡觉!”孩子们的观察日记里,拼音和图画挤在一起,却写满了对“生命”的好奇。
老师们从不说“你要环保”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“一起做”。班里有本“家庭环保记录卡”,封皮是用旧日历做的,里面每一页都贴着孩子的手绘:小云朵代表“节约用电”,小水滴代表“关好水龙头”,小树苗代表“不用一次性筷子”。每天晚上,孩子会抱着卡片跟爸爸妈妈一起填——“今天爸爸用了一次性筷子,扣一颗星星”“妈妈把洗完衣服的水用来浇花,加两颗星星”。每周五下午,老师会和孩子围坐成圈,数星星贴纸:“朵朵这周有10颗星星!”“小宇有12颗!”被选中的“环保小明星”会得到一份特别的奖励——用落叶做的书签,或者自己种的小番茄苗。连“自然课程”都藏着巧思:秋天带孩子去院门口捡落叶,有的孩子捡梧桐叶,有的捡银杏叶,还有的捡了片枫树叶,红得像小火焰。老师没急着教“落叶拼画”,而是先问:“你们觉得落叶为什么会掉下来呀?”孩子们七嘴八舌:“因为树妈妈累了,要让叶子休息”“因为冬天来了,叶子要盖着树妈妈的脚”“因为叶子想变成肥料,给小树宝宝吃饭”。然后老师拿出提前埋在土里的落叶:“我们上周把这片梧桐叶埋进去,现在看看变成了什么?”孩子们围过去,挖出来的叶子只剩半片,摸起来软软的:“哦!变成泥了!”“对呀,落叶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,就像我们吃的饭会变成力气一样。”老师的声音轻轻的,像一阵风穿过树叶。
下午五点,夕阳把种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