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风里裹着咸湿的凉意,一艘白色海撒船缓缓驶出塘沽港——这是北京市民政局本月组织的第三场海撒活动。船头立着位穿藏青制服的工作人员,正轻声安抚身边抹眼泪的阿姨:"阿姨,风大,您把外套拉上,一会儿到了海域,我们慢慢撒。"这样的场景,每年要在渤海湾上演几百次,对于许多北京家庭来说,海撒早已不是"新鲜事",而是"最安心的选择"。

北京的海撒服务始于2009年,至今已有15年。最初推行时,还有人问"撒到海里会不会'没根'",但慢慢的,越来越多家庭明白了:所谓"根"从来不是一块墓碑,而是藏在记忆里的温度——渤海湾的浪声,或许比墓地的松柏更像"家"。毕竟,北京人依水而居,元大都的护城河、通州的运河,连胡同里的井台都渗着水的温柔,把亲人的骨灰撒进渤海,不过是让他们"回到更辽阔的水"里。

想办海撒,第一步是预约。北京的海撒预约有两个渠道: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转"海撒服务",或者去户籍所在区的民政局殡葬管理科现场登记。预约时不用紧张,工作人员会慢慢问: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户籍地址,家属的联系方式——记得留常用手机号,后面确定行程全靠它。预约成功后,大概要等1-3个月排期,毕竟要凑天气和船期,急不得。

北京民政局海撒流程-1

等排到号,工作人员会提前一周打电话确认行程。这时候要准备好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(火化的话加火化证明)、逝者身份证复印件、家属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,还有可降解骨灰盒——纸制或木质的都行,金属塑料的不能用,会污染海洋。如果家里已经有金属盒,没关系,现场工作人员会帮忙换,不用自己跑冤枉路。

到了行程当天,家属一般要早上6点到塘沽港集合,或者坐民政局安排的免费大巴从市区出发。登船前,工作人员会发小白花和仪式流程单,船开40分钟到指定海域后,船长鸣笛,仪式开始。家属排成队,依次把骨灰撒入海——可以默念想说的话,也可以撒把工作人员准备的白花瓣。有位老爷子撒的时候,把老伴生前爱喝的茉莉花茶倒了半杯进海:"她一辈子爱喝这个,带点去路上喝。"旁边的志愿者没说话,默默递了张纸巾。

北京民政局海撒流程-2

仪式结束后,每个人会拿到一张"海撒纪念证书",上面印着逝者姓名和海撒日期。有的家属把证书装在相框里,放在客厅;有的夹在相册里,和老照片一起。去年冬天,我遇到位阿姨,拿着证书站在塘沽港的海边:"我家老头子是水手,年轻时跑过渤海湾,现在他终于回家了。"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她望着海,眼里没有泪,只有温柔。

最后要记几个小提醒:海撒只在3-11月开展,冬天风大不安全;每个家庭最多去3位家属,人多要提前说;现场有心理志愿者,要是难受可以找他们聊聊。其实说到底,海撒不是"失去",而是"换种方式陪伴"——北京的春天,渤海湾的桃花会飘进海里;夏天,浪里有蝉鸣;秋天,风带桂香;冬天,雪落进海变成盐。那些归于自然的人,从来没离开,只是变成了风,裹着我们的衣角,变成了浪,拍着我们的脚边。

就像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常说:"我们做的不是殡葬,是帮家庭把'想念'变成'看得见的温柔'。"北京的海撒流程,从来不是冰冷的步骤,是一步步把"再见"变成"我知道你在"的安心。

北京民政局海撒流程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