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海风裹着咸湿的味道吹过码头,几个穿着素色衣服的人捧着一只竹编盒子,慢慢走向船尾——这是一场海葬仪式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家庭选择用这种方式与亲人告别,但不少人心里仍有疑问:人死了真的可以把骨灰撒在大海里吗?为什么有时候又说“不能用”这种方式?
海葬本身是被允许的,甚至是政府鼓励的生态殡葬方式。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我国明确支持“树葬、海葬、草坪葬”等绿色安葬形式,不少沿海城市还会组织集体海葬活动。比如青岛每年4月到10月都会有固定的海葬场次,家属只需提前向民政部门申请,就能乘坐专用船只前往划定的“生态安葬区”完成仪式。但“允许”不代表“随意”,所谓的“不能用”,往往是指“不能违规用”“不能盲目用”。
最核心的“不能”是对环境的保护。大海虽辽阔,却经不起无节制的“添加”。骨灰本身由碳酸钙等无机物组成,不会污染海洋,但如果用了普通陶瓷或塑料骨灰盒,这些不可降解材料会在海里停留数十年,分解成微塑料进入食物链。还有些家庭会往海里扔金属饰品、纸质祭品,甚至燃烧纸钱,这些行为都会破坏海洋生态。去年,某环保组织在渤海海域打捞到一只塑料骨灰盒,表面附着的藻类已经枯黄,但盒身仍完整——这就是私自撒海留下的“后遗症”。
另一种“不能”是情感与文化的考量。很多长辈心中“入土为安”的观念根深蒂固,觉得撒海是“没个归处”;也有些家属没做好心理准备,看到骨灰融入海水的瞬间会突然崩溃。曾有位阿姨参加完海葬后哭着说:“我以为自己能接受,但看着盒子里的骨灰被风吹走,突然觉得像丢了什么。”海葬的意义从不是“消失”,而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存在——就像海风会吹过家乡的窗户,海浪会拍响记忆里的沙滩,可这份“和解”需要时间,如果家属没达成共识,强行选择海葬反而会留下遗憾。
还有些“不能”是程序上的缺失。比如没向民政部门申请就私自出海撒海,不仅可能违反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,还会因为不了解海域情况引发安全问题。去年有个家庭偷偷租了渔船去远海,结果遇到涨潮,差点被困在海上——原本是告别的仪式,差点变成意外。
说到底,“能不能撒海”的答案藏在“怎么撒”里:合规申请、用可降解容器、选择指定海域、尊重家属意愿。海葬不是“逃避”,而是一种更开阔的告别——就像一位选择海葬的老人说的:“我一辈子喜欢看海,以后变成浪,就能天天陪着你们了。”当我们站在海边,捧着骨灰的那一刻,要记得:仪式的形式从不是重点,真正重要的,是藏在风里、浪里的思念,从来都不会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