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厦门的海边,咸湿的风裹着木棉的香气吹过来,我突然想起外婆临终前说的话:“等我走了,把我撒去海里吧,我年轻的时候跟着你外公跑船,最喜欢看浪打船头的样子。”那时候我握着她的手,只觉得眼泪堵在喉咙里,根本没敢想“手续”这两个字——总觉得海葬是件很遥远、很麻烦的事。

直到今年春天,整理外婆的旧物时翻出她当年的船票,票根上还粘着海蛎子的壳,我才终于下定决心:要帮她完成这个愿望。可真正开始打听海葬的手续时,我才发现,原来那些“麻烦”的想象,大多是自己吓自己。

第一步是找正规的海葬服务机构。朋友提醒我,一定要选有殡葬服务资质的单位,别信那些“私人代办”——毕竟涉及骨灰处理,得靠谱。我找了厦门当地的殡葬服务中心,第一次去的时候抱着一堆材料:外婆的死亡证明、我的身份证、骨灰寄存证,还有外婆生前的照片(其实后来才知道,照片是用来做纪念证书的)。接待的阿姨很亲切,翻了翻材料说:“没问题,复印件留下就行,原件你拿回去。”她还递了张清单,上面写着需要填的申请表,还有可降解骨灰坛的选择——有陶瓷的,也有纸浆做的,都是能在海里分解的。

海葬服务的手续复杂吗-1

接下来是预约船期。阿姨说,厦门的海葬有固定的“集体班期”,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发船,要是想单独包船也可以,但集体海葬更便宜,而且有工作人员帮忙安排告别仪式。我选了集体班期,因为外婆喜欢热闹,应该愿意和一群同样爱海的人一起“远航”。预约的时候不用跑第二次,直接加了阿姨的微信,她把船期确认单、码头地址、注意事项都发了过来,甚至还提醒我“当天要穿运动鞋,码头的风大”。

到了海葬那天,我起了个大早,带着外婆的骨灰盒去码头。工作人员早已在那里等着,帮我把骨灰装进可降解的坛子里——坛子是淡蓝色的,上面印着海浪的花纹,摸起来有点软,像棉花。船开出去大概四十分钟,到了指定的海域,船长鸣了一声笛,工作人员说:“可以开始了。”我抱着坛子走到船尾,旁边的家属有的撒花瓣,有的念悼词,我对着海面说了句:“外婆,船开了,你看浪多大呀。”然后轻轻把坛子放进海里,看着它慢慢沉下去,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,像外婆笑起来的皱纹。

其实那天最让我意外的,是手续的“简单”——不是说步骤少,而是所有的环节都带着温度。比如服务中心后来寄给我的纪念证书,上面印着海葬的日期、海域坐标,还有一张用外婆照片做的小卡片;比如船医全程跟着,怕有人晕船;比如工作人员会帮着捡落在地上的花瓣,说“这是给亲人的礼物,要收好了”。朋友问我:“办海葬麻烦吗?”我想了想说:“比我想象中容易多了,因为每一步都有人帮着你,而你知道,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最爱的人。”

后来我才知道,不同地方的海葬手续其实有点不一样。比如上海的海葬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,还要去公证处开亲属关系证明;而青岛的海葬有定期的集体班期,家属可以直接跟着班期走;再比如深圳的一些机构提供“一站式服务”,从材料审核到船期预约,甚至后续的线上纪念平台,都能帮着搞定。但不管哪里的手续,核心都是“把事办得有温度”——毕竟海葬从来不是“图方便”,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人藏在心里的愿望。

那天从码头回来,我沿着海边走了很久,风把我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,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冷。我想起外婆当年为了给我买一串糖葫芦,能在雨里跑三条街;想起她坐在门槛上剥毛豆,说“等你长大,我带你去看海”;想起海葬那天,水面上的花瓣飘得很远,像她当年织的毛线衣的颜色。其实手续的麻烦,比起想念来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