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碰到朋友小杨,愁眉苦脸地说家里老人走前攥着他的手留遗愿,想把骨灰撒进从小打渔的黄海。可他心里直打鼓:国家允许海葬吗?会不会违规?其实这也是很多想选海葬的家庭共同的疑问。
国家不仅允许海葬,还在积极推广这种生态安葬方式。早在2016年,民政部就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将海葬、树葬等纳入节地生态安葬范围;2021年的《“十四五”民政事业发展规划》更是把“推广节地生态安葬”作为重点任务,海葬作为生态葬的重要形式,完全符合政策导向。也就是说,海葬是国家认可的合法安葬方式,不用担心“不合规”的问题。
从地方实践来看,很多沿海城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海葬服务体系。比如山东青岛,每年都会组织多场集体海葬活动,由市民政局统一安排船只、海域,全程有工作人员引导;浙江宁波对选择海葬的家庭给予每例3000元的补贴,既减轻了家庭负担,也鼓励了生态选择。就连一些非沿海省份,比如江苏,也会和邻近的上海、浙江合作,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跨区域海葬服务。这些具体的举措,都是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地,说明海葬早已不是“边缘选择”,而是越来越被接受的安葬方式。
不过,海葬也不是“想办就能办”,需要遵守一定的流程和要求。家属要准备好必备的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以及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同意书——毕竟这是涉及逝者尊严的大事,得全家达成一致。一定要联系正规机构:要么找当地的殡仪馆,要么找民政部门认可的生态葬服务机构,他们会指导你填写《海葬申请登记表》,确认海葬的时间、海域(一般是民政部门划定的专用生态海域,不会影响渔业或航运)。千万不要相信“私人海葬”的广告,没有资质的机构不仅可能违反海域管理规定,还容易引发后续的法律纠纷,让逝者的最后一程蒙上阴影。
其实说到底,海葬的意义远不止“合法”那么简单。对很多人来说,大海是刻在基因里的牵挂:渔民一辈子和海浪打交道,海边长大的人听着涛声入眠,把骨灰撒进大海,就是让逝者“回到”最熟悉的地方,是对他们一生的尊重。而从更宏大的视角看,海葬不用建墓碑、占土地,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生态环境的一份贡献——要知道,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超过1000万,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传统土葬,需要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面积。海葬这种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的方式,恰恰符合现代人对“绿色殡葬”的追求。
现在再看小杨的问题,答案已经很清楚:国家允许海葬,而且在大力支持。只要走正规流程、找正规机构,就能完成老人的遗愿。其实对于逝者来说,最好的怀念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墓碑,而是把他们的牵挂留在更辽阔的地方——就像海浪会记得每一朵浪花的模样,大海也会永远珍藏那些关于爱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