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渤海湾风平浪静,一艘挂着“北京生态海葬”横幅的白色船舶缓缓驶出塘沽码头——这是北京市民政局本月组织的第二场公益海葬。甲板上,王阿姨捧着老伴的骨灰盒,轻轻拂去盒上的灰尘,身旁的女儿递来一束白菊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。“他生前最爱看海,现在终于能永远和海在一起了。”王阿姨的话里有思念,也有释然。近年来,像王阿姨这样选择海葬的北京家庭越来越多,但很多人对“官方海葬到底要走哪些流程”仍摸不着头绪。我们就结合北京市民政局2024年公布的最新服务指南,把海葬的每一步都说清楚、讲明白。
想参加海葬,第一步得先“占位置”——也就是预约登记。北京的公益海葬不接受临时报名,必须提前1-2个月预约。预约渠道很方便:要么登录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官网,找到“殡葬服务”栏目下的“海葬预约”入口;要么打开“京通”APP,搜索“海葬登记”直接填写信息。不管线上还是线下,都需要准备这几样材料:逝者的《死亡医学证明》《火化证明》,经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,还有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(比如户口本、结婚证)。要是家里有老人不会用手机,也能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民政科找工作人员帮忙预约——别嫌麻烦,提前问清楚总比到时候着急好。
预约成功只是“第一步”,接下来要过“材料关”。一般预约后10个工作日内,区民政局殡葬管理科会打电话通知审核时间。那天得把所有材料的原件都带上,工作人员会逐一核对:死亡证明是不是公安或医院开的?火化证明上的信息和逝者身份证对不对得上?亲属关系有没有歧义?审核没问题了,就会签一份《北京市生态海葬服务协议》。协议里要重点看这几点:海葬的具体时间、集合地点、有没有额外费用(北京的公益海葬是免费的,但要是想加个性化服务,比如定制追思卡、播放逝者生前的视频,得提前和工作人员商量,费用自己承担)。签完字,就等着“赴约”了。
海葬当天的流程像“一场温暖的告别”。早上7点,家属要到指定地点集合——比如最近几期的集合点是朝阳区东坝的一个停车场,门口会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举牌子。坐大巴到码头大概要1个半小时,路上工作人员会发矿泉水和面包,还会讲注意事项:“等下登船要扶好扶手,撒骨灰的时候别往前挤,安全第一。”到了码头,先签到领物资:一束白菊、一个深蓝色的骨灰盒保护套(防水的)、一张追思卡。登船后,船舱里有空调,桌上摆着纸巾和热水——细节做得很贴心。9点整,船舶鸣笛出发,追思仪式开始:先是工作人员念一段悼词,然后家属可以自愿分享逝者的故事。张叔叔说:“我老伴生前爱跳广场舞,今天我带了她的舞鞋,等下和骨灰一起撒下去,让她在海里也能跳。”话音刚落,旁边的阿姨递来一张纸巾。等船到了渤海湾的“生态海葬区”(经海洋部门划定的专属区域),工作人员会按顺序叫家属到船尾:先把骨灰盒放进保护套,然后和花瓣一起慢慢撒入大海。有的家属会轻声说“爸,慢走”,有的会放一只纸船,里面装着逝者的照片——海风吹过来,纸船飘得很慢,像在和亲人告别。整个过程大概1个小时,没有吵闹,只有海浪声和偶尔的抽泣声。
海葬结束,工作人员会给每家发一份《北京市生态海葬证明》——这张纸很重要,以后办户口注销、保险理赔、房产继承都用得着。要是不小心丢了,也能去区民政局补开。北京市民政局还有个“海葬追思云平台”,家属可以用身份证登录,创建逝者的纪念页:上传照片、写一段回忆,甚至能传一段逝者生前的语音。去年清明,我帮邻居李阿姨弄过这个平台,她把老伴生前种的月季花照片传上去,写了一句“老周,你种的花今年开了,我拍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