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老人走后,张阿姨盯着手机里的海葬宣传页发呆——父亲临终前反复说“不想占土地,把我撒去海边吧”,可她总怕“疫情反复,现在办海葬会不会麻烦?”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顾虑,最近成了殡葬服务热线里的高频问题。从生态安葬的政策支持到疫情后的流程调整,现在能不能海葬”,答案比想象中更明确。

先说说海葬的可行性。作为国家推广的生态安葬方式,海葬早已不是“新鲜事”。早在《“十四五”民政事业发展规划》里,就明确将“推广海葬、树葬等生态安葬”纳入重点任务。从沿海的青岛、大连、厦门,到长江沿线的上海、宁波,大部分有海域资源的城市都保留了海葬服务。以2024年的情况看,全国超过20个沿海城市的海葬服务已恢复常态化——比如上海市民政局去年就发布通知,海葬预约取消了“疫情期间的额外限制”,线上公众号、线下服务窗口同步开放,家属提交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后,最快3个工作日就能确认时间。甚至有些城市还推出了“定制海葬”:可以选择清晨的日出航线,或是傍晚的夕阳班次,让仪式更有温度。

至于疫情的影响,其实早就从“限制”变成了“常规防控”。2023年之后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取消了海葬的“特殊要求”——不用查核酸,不用填流调表,只需要家属配合现场测体温、戴口罩。青岛的海葬工作人员说:“现在每次出海前,我们会提前给船消毒,给家属发免洗消毒液,但不会拦着大家登船。毕竟海葬是最后的告别,能让家属全程参与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就连去年疫情小范围反弹时,厦门的海葬也没暂停——只是把“集体海葬”分成了“小批次”,每船控制在10户以内,避免人群聚集,流程却一点没简化:一样有追思仪式,一样撒花瓣,一样让家属把骨灰轻轻放进海里。

现在可以海葬吗有疫情吗-1

想选海葬也得注意几点“细节”。首先要找正规渠道——一定要通过当地民政部门认可的殡葬机构预约,别信网上的“私人海葬”,避免遇到乱收费或者流程不规范的情况。比如上海的“海上清明”海葬服务,就是由市民政局直属机构运营,全程透明收费,还有律师见证;其次要提前沟通需求:有些家属想放老人的生前物品,比如手表、信件,只要是可降解的材质,机构都会帮忙处理;最后是心理准备——别觉得海葬“不体面”,现在的海葬早不是“把骨灰倒进海里就走”:有的机构会准备定制的纪念牌,有的会在船上播放老人的生平视频,还有的会把海葬的坐标发给家属,方便以后来海边“看看”。

其实对很多家属来说,海葬的意义从来不是“简化流程”,而是让亲人“回到自然里”。就像张阿姨最后说的:“父亲生前爱钓鱼,每次去海边都要坐一下午。现在把他撒在海里,就像他还在钓鱼一样。”而现在的政策和流程,刚好给了这份思念一个“落地”的机会——没有疫情的阻碍,没有复杂的手续,只有海风、海浪,和心里那团温热的回忆。如果家里有老人想选海葬,不妨先打个民政热线问问,说不定答案比你想的更温暖。

现在可以海葬吗有疫情吗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