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民政局海撒办公室主任是谁?”这是最近后台收到最多的留言。其实答案就藏在渤海湾的晨雾里,藏在家属的泪水中,藏在每一次精心准备的告别里——她是王秀琴,一个把“海撒”做成“陪伴”的人。
清晨六点,王秀琴的办公室灯已经亮了。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海撒名单,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:“今天的32户家属里,有两户要加私人纪念环节,一户撒百合,一户读家书。”抬头对进来的礼仪组长说:“百合要选新鲜的,别用塑料包装;读信的环节留三分钟,麦克风音量调小一点,让家属的声音能轻轻飘在风里。”
作为北京市民政局海撒办公室主任,王秀琴的工作从不是“坐办公室”那么简单。海撒办公室要统筹全市海撒活动的全流程:从家属线上预约的资料审核,到船务公司的环保资质确认,再到现场礼仪的细节调整,甚至是家属事后的情绪回访,每一步都要“踩实”。上个月有位独居老人来咨询提前安排海撒,王秀琴陪他坐了一下午,帮他填表格、解释骨灰粉碎的环保标准,还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后续跟进:“您有问题随时打我电话,24小时开机。”
王秀琴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家属的“小执念”。张阿姨想撒老伴儿的围棋子,她立刻联系陶瓷厂确认棋子可降解;赵先生想放逝者生前唱的京剧,她提前三天调试船上音响;小朋友哭着要给妈妈画幅画,她找来了防水纸和蜡笔,让孩子把画折成纸船,和骨灰一起撒进海里。“这些不是额外要求,是家属和亲人最后的连接。”她总说,“我们多做一点,他们的遗憾就少一点。”
最近两年,王秀琴带着团队把“服务”刻进了细节里。2022年推出“线上一站式预约”,家属不用跑线下,通过“北京民政”公众号就能完成所有手续;去年升级海撒船,加了私密纪念舱、可调节遮阳棚,甚至在甲板摆了绿萝:“让告别不是站在冷风里等,而是坐在舒服的地方慢慢说再见。”有位家属说:“以前觉得海撒冰冷,现在坐在船上吹海风,突然觉得妈妈好像变成了风。”
王秀琴的“暖”,藏在每一个“不催促”里。上个月有户家属撒完骨灰,突然跪在甲板上哭,她没有上前,只是把外套轻轻披在对方身上,等了十分钟才递过温水:“慢慢来,我们不急。”还有位80岁老人海撒后拉着她的手说:“老伴儿是海军,现在终于归队了。”这句话让她红了眼眶,也成了工作信条:“海撒不是结束,是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。”
王秀琴又站在码头边,望着返航的船。家属朝她挥手,她笑着回应。风里飘来百合香——是今早第一户家属撒的。她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发给团队:“今天流程很顺,家属都满意。”转身回办公室,她开始核对明天的名单:28户,其中有位抗美援朝老兵想撒军功章(已确认可降解)。
“北京市民政局海撒办公室主任是谁?”答案很简单:她是清晨六点到岗的人,是记着每一个小需求的人,是把“告别”做成“陪伴”的人。王秀琴说,她的工作没什么伟大,只是“帮人把最后一段路走稳”。而这份“稳”,就是海撒最暖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