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亲人的最后一程选择与大海相拥,很多人心里都会泛起一个温柔的疑问:那些承载着思念的骨灰,究竟会飘向哪片专属的海洋?在我国,海葬从不是“随波逐流”的选择——每一处撒海区域的划定,都藏着对生命的尊重、对安全的考量,以及对海洋生态的温柔守护。
北方的渤海与黄海,是不少华北、东北家庭的“生命归处”。天津的海葬活动固定在渤海湾特定海域,距离天津港约30海里,水深超过25米,既远离繁忙航道,又能让骨灰在自然中缓慢降解。大连的撒海点选在黄海北部海域,这片开阔的海面少了城市的喧嚣,每年清明前后,家属们登上专用船,看着骨灰随花瓣落入海中,海风里飘着的低语,成了连接生死的温柔媒介。
往南到东海,浪涛里藏着东部城市的思念。上海的海葬点在东海大桥东侧海域,距离陆地约20公里,洋流稳定平缓。船员会带着家属抵达北纬30度50分、东经122度20分的坐标,音乐声里,骨灰轻轻坠入海面,海面泛起的涟漪,像极了亲人最后的微笑。浙江的海葬多选在舟山群岛附近,群岛环绕的海域既开阔又宁静,家属们常说:“这里的海,能接住所有没说出口的话。”
南方的南海,则裹着暖意接纳着思念。广州的海葬区域在珠江口外的南海海域,全年气温较高,适合海葬的时间更长。这片水深超过30米的海域,特意避开了珊瑚礁等敏感区,确保骨灰融入不会打扰海洋生物的家。厦门的撒海点在东海与南海交界,既有东海的清冽,又有南海的温润,家属们放流的鱼苗,成了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。
每处海葬海域的选择都有严格规矩:水深不小于20米、离陆地不小于10公里、远离港口航道、避开生态敏感区——这是对航运安全的保障,对海洋环境的保护,更是对生命最后的尊重。如今很多城市还加了“生态细节”:用可降解骨灰盒,用鲜花代替塑料,甚至引导家属用放流鱼苗寄托思念,让生命以更温柔的方式回到海洋。
站在海葬船甲板上,看着骨灰融入海面,没有人觉得这是结束。那些思念会随着潮汐漂过渤海的礁石,掠过东海的渔排,吻过南海的椰林,成为海洋的一部分。每一片被选中的海域,都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,而是生命与自然对话的接口——它接住了生者的牵挂,也给了逝者最辽阔的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