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的春末,天津东疆湾码头的风里还裹着些未散的凉意,槐花香混着海水的咸湿味儿飘过来时,码头上的人们正低头整理着手里的红布——那布裹着的,是他们最亲的人。这是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中心2021年组织的第三批海葬队伍,二十七个家庭从北京坐了两个小时大巴过来,要送亲人去“更辽阔的家”。

北京没有海,所以每一场海葬都要往天津走。大巴上大多是沉默的,有人抱着骨灰盒靠在窗边,看着高速公路两旁的树往后退,像在跟过去的日子慢慢告别。到码头时,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等了,他们接过家属手里的骨灰盒,轻声说“里面套了可降解袋,您放心”。船是渔船改造的,舱里摆着长凳和矿泉水,墙上挂着“生态归依”的标语,但没人在意这些——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舱外的海面,那里有亲人要去的远方。

船行至深海区要一个小时,风渐渐大了,吹得人鼻尖发酸。工作人员会先召集大家围坐,话筒里的声音轻得像一片云:“一会儿撒的时候,您可以跟亲人说说话,花瓣顺着风抛,别着急。”穿黑外套的李阿姨突然开口:“能放《小白杨》吗?我老伴儿是新疆退伍的,最爱这首歌。”音乐响起来时,舱里的空气都软了,有人跟着哼,有人抹眼泪。仪式开始得很慢,默哀三分钟后,家属们依次走到船尾——那里挂着“生命归海”的木牌。第一位上去的小伙子捧着骨灰盒,指节泛白:“爸,我带您看南海了,您当年守的岛,现在可美了。”骨灰顺着风散进海里,玫瑰花瓣跟着飘远,像一封封寄往天堂的信。

2021年北京海葬-1

张秀兰阿姨是第五个走上去的,她的红布裹得特别紧,像护着易碎的宝贝。老伴儿是老渔民,生前在沧州海边打了四十年鱼,总说“死了要回海里”。撒骨灰时,她把老伴儿的旧渔帽也扔了下去,帽檐上还沾着当年的鱼腥味:“带着这个,别迷路。”旁边的女儿递来一张照片——是老头去年在海边拍的,光着脚举着大鲤鱼,笑得眼睛都没了。张阿姨把照片贴在胸口:“你看,今天的海比你钓的鱼鳞片还蓝。”

2021年的海葬多了些“人间烟火”。北京从2016年开始免费提供海葬服务,2021年还加了“个性化选项”——帮家属录想说的话,或者放逝者喜欢的电影片段。对很多家庭来说,这不是“省事儿”,而是“认真”:认真选最后一条路,认真说再见,认真把亲人放进更辽阔的世界。

2021年北京海葬-2

船返回码头时,太阳把海面染成橘红。张阿姨站在码头上,攥着老伴儿的渔帽带——那是她留的纪念。小伙子拿着装海水的瓶子走过来:“我爸说,海水是咸的,像想念。”风又吹过来,这次带着槐花香和咸味儿,张阿姨突然笑了:“下次来,带瓶他爱的二锅头,跟他碰个杯。”

码头上的人渐渐散了,有人互相留联系方式:“下次海葬,一起吧”;有人蹲在路边,把花瓣埋进土里:“这是他喜欢的”。2021年的海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,只有轻声的告别和温柔的想念——就像海本身,从来不是汹涌的,而是慢慢来,慢慢裹着所有的想念,变成每一次涨潮时的回响。

2021年北京海葬-3